北宋汴河与诗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汴河流变与自然人文风貌 | 第18-35页 |
第一节 汴河的开凿与宋前汴河治理状况 | 第18-23页 |
一、汉魏汴河的形成与流变 | 第18-20页 |
二、唐宋汴河的开凿与治理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北宋的汴河治理与漕运 | 第23-29页 |
一、北宋汴河的治理 | 第23-27页 |
二、北宋汴河的漕运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汴河流域的自然人文风貌 | 第29-35页 |
第二章 汴河与北宋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35-56页 |
第一节 汴河的漕运功能与功过得失 | 第35-40页 |
一、汴河漕运——北宋立国之本 | 第35-37页 |
二、中央与地方的不均——助力朝廷盘剥的利器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水路运输的交通功能与运河经济 | 第40-47页 |
一、交通要道与沿岸市镇的发展 | 第40-44页 |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文人眼中的运河经济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汴河衍生的文化功能与新文体的发展 | 第47-56页 |
一、草市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 第47-51页 |
二、沿河市民文化与话本小说新文体的发展 | 第51-56页 |
第三章 北宋汴河诗歌题材主题论析 | 第56-95页 |
第一节 汴河及漕运的反思与总结 | 第56-62页 |
一、汴河的功过反思 | 第56-59页 |
二、汴河漕运引发的问题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汴河送别诗作者及送别对象的特点 | 第62-73页 |
一、汴河送别诗的发生 | 第62-65页 |
二、送发运使、转运使诗歌空前繁荣 | 第65-69页 |
三、梅尧臣汴河送别对象之多与交友之广 | 第69-73页 |
第三节 汴河对行旅诗的影响及行旅的地域特点 | 第73-85页 |
一、行旅诗中出行的阻碍和时空特点 | 第73-79页 |
二、行旅诗中出发地与目的地的地域特点 | 第79-81页 |
三、行旅诗中“清淮浊汴”的象征性书写 | 第81-85页 |
第四节 汴河沿岸的地理空间与诗歌创作 | 第85-95页 |
一、灵璧镇诗歌 | 第85-89页 |
二、梁园诗歌 | 第89-91页 |
三、泗州诗歌...以苏轼诗歌为例 | 第91-95页 |
第四章 北宋汴河诗歌的艺术特质 | 第95-110页 |
第一节 宋代汴河江行诗与唐代江行诗比较 | 第95-97页 |
第二节 汴河诗歌的抒情模式与叙事特点 | 第97-101页 |
第三节 汴河诗歌意象分析 | 第101-110页 |
一、汴河诗歌意象运用 | 第101-107页 |
二、汴水意象的凝练 | 第107-110页 |
结语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附录 | 第119-121页 |
后记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