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贝类三倍体的研究 | 第15-24页 |
1.1.1 贝类多倍体育种的客观依据 | 第15页 |
1.1.2 三倍体育种研究的贝类种类 | 第15-16页 |
1.1.3 三倍体贝类育种的原理 | 第16-17页 |
1.1.4 人工诱导牡蛎三倍体的方法 | 第17-21页 |
1.1.5 多倍体的检验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1.1.7 三倍体育种技术的前景及展望 | 第23-24页 |
1.2 单体牡蛎的研究 | 第24-28页 |
1.2.1 单体牡蛎研究的现状 | 第24页 |
1.2.2 药物诱导的原理 | 第24-25页 |
1.2.3 单体牡蛎的诱导方法 | 第25页 |
1.2.4 药物诱导单体牡蛎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2.5 单体牡蛎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26-28页 |
2. 环境盐度对低盐诱导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影响 | 第28-37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28-30页 |
2.1.1 材料 | 第28-29页 |
2.1.2 精卵的获得和受精 | 第29页 |
2.1.3 低盐处理 | 第29页 |
2.1.4 胚胎发育 | 第29页 |
2.1.5 倍性检测 | 第29-30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2.1 不同环境盐度下卵径和受精卵的大小的比较 | 第30-31页 |
2.2.2 卵裂率和孵化率 | 第31-33页 |
2.2.3 三倍体率 | 第33-34页 |
2.2.4 综合评价指数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2.3.1 环境盐度对低盐诱导三倍体的卵裂率、孵化率影响 | 第35-36页 |
2.3.2 低盐对诱导三倍体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环境盐度对高盐诱导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影响 | 第37-43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37-38页 |
3.1.1 材料 | 第37页 |
3.1.2 精卵的获得、受精以及胚胎的发育 | 第37页 |
3.1.3 高盐处理 | 第37-38页 |
3.1.4 倍性检测 | 第38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2.1 环境盐度和高盐对卵裂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环境盐度和高盐对三倍体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3 综合评价指数 | 第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3.3.1 不同环境盐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3.3.2 高盐对诱导三倍体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单体香港巨牡蛎的研究 | 第43-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2 眼点幼虫培育 | 第44页 |
4.1.3 单体牡蛎的诱导 | 第44页 |
4.1.4 不同密度单体牡蛎苗种的生长比较 | 第44-45页 |
4.1.5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45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4.2.1 香港巨牡蛎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状况 | 第45-46页 |
4.2.2 不同浓度的EPI诱导单体牡蛎的效果 | 第46页 |
4.2.3 持续处理时间对诱导单体牡蛎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4 不同处理时机诱导单体牡蛎的效果 | 第47-48页 |
4.2.5 不同密度条件下单体牡蛎的生长比较 | 第48-50页 |
4.3 讨论 | 第50-53页 |
4.3.1 诱导牡蛎变态的机理 | 第51页 |
4.3.2 关于EPI诱导单体牡蛎的效果 | 第51-52页 |
4.3.3 关于单体牡蛎苗种的培育技术及应用前景 | 第52-53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学术论文 | 第64页 |
专利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