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结合图像特征的变采样率压缩感知算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理论发展现状第11-14页
        1.2.2 应用发展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6-18页
第二章 从稀疏到压缩感知第18-32页
    2.1 信号稀疏表示第18-21页
        2.1.1 稀疏表示模型第18-20页
        2.1.2 稀疏表示字典构建第20-21页
    2.2 信号的稀疏重构条件第21-26页
        2.2.1 几种常用范数第21-22页
        2.2.2 有唯一稀疏解的条件第22页
        2.2.3 两种重要性质第22-24页
        2.2.4 常见测量矩阵第24-26页
    2.3 压缩感知第26-28页
    2.4 重构算法第28-32页
        2.4.1 凸优化算法第28-30页
        2.4.2 贪婪算法第30-31页
        2.4.3 组合算法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DCT扇形划分采样的压缩感知算法第32-41页
    3.1 基于单层DCT扇形划分的压缩感知算法第33-36页
        3.1.1 双尺度扇形区域划分第33-34页
        3.1.2 测量矩阵采样率关系的确定第34-36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3.3 结论第40-41页
第四章 空间频率与方向特征相结合的自适应采样压缩感知算法第41-56页
    4.1 分块压缩感知表示与重建第42-43页
        4.1.1 分块压缩感知表示第42页
        4.1.2 光滑投影Landweber重建算法第42-43页
    4.2 基础采样率确定第43-45页
        4.2.1 纹理区判断第43-44页
        4.2.2 图像块基础采样率确定第44-45页
    4.3 图像块小波域采样率调整第45-48页
        4.3.1 纹理块处理算法第45-46页
        4.3.2 平滑块处理算法第46-47页
        4.3.3 算法流程第47-48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4.4.1 图像块分类及基础采样率第48-49页
        4.4.2 与非自适应采样算法比较第49-52页
        4.4.3 与自适应采样算法比较第52-55页
    4.5 结论第55-5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9页
    5.1 本文工作第56-57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57页
    5.3 未来工作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原油田宽带数据网优化管理的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当归多糖对Hepcidin表达及铁超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