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第10-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2 文章结构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14-17页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内容 | 第14-15页 |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 第15-17页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页 |
2.2.2 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9页 |
2.2.3 比较优势理论与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 第19-20页 |
2.3 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3.1 加工贸易本质 | 第20-21页 |
2.3.2 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 第21-22页 |
2.3.3 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性特征分析 | 第24-39页 |
3.1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4-29页 |
3.1.1 来料加工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 | 第25页 |
3.1.2 进料加工阶段(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 | 第25页 |
3.1.3 全面增长阶段(90年代初期到2007年前后) | 第25-26页 |
3.1.4 发展新阶段(2007年以后) | 第26-28页 |
3.1.5 加工贸易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 第28-29页 |
3.2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 第29-35页 |
3.2.1 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 | 第29-30页 |
3.2.2 加工贸易产业规模增速放缓 | 第30-31页 |
3.2.3 加工贸易产业低端要素比较优势减弱,高端要素比较优势尚未形成 | 第31-35页 |
3.3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 第35-39页 |
第四章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4.1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第39-40页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4.2.1 贸易开放程度 | 第40-41页 |
4.2.2 人力资本水平 | 第41-42页 |
4.2.3 地区研发能力 | 第42-43页 |
4.2.4 外商直接投资 | 第43-45页 |
4.2.5 产业结构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5.1 基本假设 | 第47页 |
5.2 样本的选取 | 第47-48页 |
5.3 指标的选取 | 第48-49页 |
5.3.1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测度 | 第48页 |
5.3.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48-49页 |
5.4 模型的检验 | 第49-51页 |
5.4.1 单位根检验 | 第49-51页 |
5.4.2 协整检验 | 第51页 |
5.5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 第51-53页 |
5.5.1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1页 |
5.5.2 Hausman检验及回归结果 | 第51-53页 |
5.6 基于MIV分析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页 |
5.7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6.2.1 提升地区贸易开放度,调整外贸结构 | 第55-56页 |
6.2.2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56页 |
6.2.3 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提升科研水平 | 第56-57页 |
6.2.4 把握外资引入质量,提高利用效率 | 第57页 |
6.2.5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