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结构响应控制理论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响应控制方法概述 | 第11-12页 |
1.2.2 被动响应控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高层立体停车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阻尼器响应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水平阻尼支撑响应控制原理与计算方法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水平阻尼支撑 | 第19-22页 |
2.2.1 基本构造 | 第19-20页 |
2.2.2 阻尼器计算模型 | 第20-22页 |
2.3 结构响应控制原理 | 第22-23页 |
2.4 结构动力方程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2.4.1 模态叠加法 | 第23页 |
2.4.2 直接积分法 | 第23-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高层立体停车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立体停车结构构成 | 第28-30页 |
3.2.1 立体停车结构平面布置形式 | 第28-29页 |
3.2.2 立体停车结构形式 | 第29-30页 |
3.2.3 立体停车结构特点 | 第30页 |
3.3 分析模型 | 第30-32页 |
3.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5页 |
3.4.1 立体停车结构模态频率分析 | 第32-34页 |
3.4.2 立体停车结构模态分析 | 第34-35页 |
3.5 响应输入 | 第35-39页 |
3.5.1 天然地震波调幅 | 第36-37页 |
3.5.2 人工地震波计算 | 第37-39页 |
3.6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水平阻尼支撑参数优化 | 第42-5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结构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4.3 响应控制评估方案 | 第44-45页 |
4.3.1 响应控制率 | 第44-45页 |
4.4 支撑杆布置参数 | 第45-46页 |
4.5 水平阻尼支撑响应控制效果 | 第46页 |
4.6 阻尼器参数优化分析 | 第46-52页 |
4.6.1 支撑杆布置参数优化 | 第47-49页 |
4.6.2 阻尼系数参数优化 | 第49-51页 |
4.6.3 损耗因子参数优化 | 第51-52页 |
4.7 优化设置下水平阻尼控制效果分析 | 第52-57页 |
4.7.1 升降区平面剪切角响应时程对比 | 第52-53页 |
4.7.2 停车区平面剪切角响应时程对比 | 第53-54页 |
4.7.3 阻尼器耗能效果分析 | 第54-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参数优化方案通用性研究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结构计算模型 | 第59页 |
5.3 不同结构层数下阻尼器控制效果分析 | 第59-67页 |
5.3.1 响应输入 | 第59页 |
5.3.2 10层立体停车结构 | 第59-63页 |
5.3.3 20层立体停车结构 | 第63-67页 |
5.4 不同结构几何参数下阻尼器控制效果分析 | 第67-69页 |
5.4.1 结构层高对阻尼器控制效果影响 | 第67页 |
5.4.2 结构Y轴方向单榀宽度对阻尼器控制效果影响 | 第67-68页 |
5.4.3 结构X轴方向总宽度对阻尼器控制效果影响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