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住宅空间可变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1.2.1 国内发展现状和动态 | 第15-19页 |
1.2.2 国外发展现状和动态 | 第19-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写作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的发展 | 第26-33页 |
2.1 工业化住宅 | 第26-28页 |
2.1.1 产生的背景 | 第26页 |
2.1.2 概念及含义 | 第26-28页 |
2.2 工业化住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2.2.1 部品生产落后 | 第28-29页 |
2.2.2 套型设计单一 | 第29页 |
2.2.3 质量问题突出 | 第29-30页 |
2.2.4 空间灵活性差 | 第30页 |
2.3 工业化住宅的发展 | 第30-32页 |
2.3.1 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2.3.2 发展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住宅空间可变性设计 | 第33-47页 |
3.1 空间可变性的分类 | 第33-34页 |
3.1.1 面积改变型 | 第33页 |
3.1.2 面积不变型 | 第33-34页 |
3.2 空间可变性的空间构成及技术支撑 | 第34-37页 |
3.2.1 空间构成 | 第34页 |
3.2.2 技术支撑 | 第34-37页 |
3.3 空间可变性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3.3.1 居住需求 | 第37-39页 |
3.3.2 家庭结构 | 第39-40页 |
3.3.3 生活方式 | 第40-42页 |
3.3.4 经济水平 | 第42页 |
3.3.5 社会发展 | 第42-43页 |
3.4 空间可变性设计的原则 | 第43-45页 |
3.4.1 标准化 | 第43页 |
3.4.2 可持续 | 第43-45页 |
3.5 空间可变性设计的目的和必要性 | 第45-46页 |
3.5.1 目的 | 第45页 |
3.5.2 必要性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工业化住宅空间可变性设计 | 第47-76页 |
4.1 工业化住宅空间可变性设计的原则 | 第47-52页 |
4.1.1 模式化 | 第47-48页 |
4.1.2 集成化 | 第48页 |
4.1.3 合理化 | 第48页 |
4.1.4 模块化 | 第48-50页 |
4.1.5 灵活性 | 第50-51页 |
4.1.6 可调性 | 第51-52页 |
4.2 工业化住宅空间可变性设计的内容 | 第52-62页 |
4.2.1 空间与布局 | 第52-55页 |
4.2.2 部品及构造 | 第55-57页 |
4.2.3 工艺及标准 | 第57-59页 |
4.2.4 整体设备 | 第59-61页 |
4.2.5 固定家具 | 第61页 |
4.2.6 管线综合 | 第61-62页 |
4.3 工业化住宅空间可变性设计的方法 | 第62-75页 |
4.3.1 空间与布局设计的模式化 | 第62-64页 |
4.3.2 部品及构造设计的集成化 | 第64-68页 |
4.3.3 工艺及标准制定的合理化 | 第68-69页 |
4.3.4 整体设备选型的模块化 | 第69-72页 |
4.3.5 固定家具设计的灵活性 | 第72-73页 |
4.3.6 管线综合布置的可调性 | 第73-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上海崴廉公馆11号楼 | 第76-8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76页 |
5.2 标准化设计 | 第76-81页 |
5.2.1 户内部品集成化 | 第76-77页 |
5.2.2 空间布局合理化 | 第77-79页 |
5.2.3 整体设备模块化 | 第79-81页 |
5.3 可变性设计 | 第81-84页 |
5.3.1 空间组合模式化 | 第81页 |
5.3.2 管线可调性设计 | 第81-82页 |
5.3.3 空间灵活性设计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90-91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项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