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宋代与文艺复兴空间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 第13-26页 |
2.1 宋代与文艺复兴空间观念的差异 | 第13-21页 |
2.1.1 “元气”论与实体性 | 第13-14页 |
2.1.2 生命性与物理性 | 第14-17页 |
2.1.3 现象性与主体性 | 第17-18页 |
2.1.4 心灵化与科学化 | 第18-21页 |
2.2 宋代与文艺复兴空间观念的形成原因 | 第21-26页 |
2.2.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逻各斯” | 第21-22页 |
2.2.2 禅宗、理学、心学与人体解剖学、光学、色彩学 | 第22-26页 |
3 宋代与文艺复兴绘画空间意识在观念层面上的差异 | 第26-52页 |
3.1 意境的营构与理想的写实 | 第26-39页 |
3.1.1 宋代——“三远法”对意境空间的完善 | 第26-30页 |
3.1.2 文艺复兴——“透视法”对理想的写实空间的完善 | 第30-39页 |
3.2 四度空间与包孕性顷刻空间 | 第39-50页 |
3.2.1 宋代——加入时间维度的四度空间 | 第39-45页 |
3.2.2 文艺复兴——体现包孕性顷刻的空间 | 第45-50页 |
3.3 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 | 第50-52页 |
3.3.1 宋代——自然为本,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 第50页 |
3.3.2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自然为辅的空间意识 | 第50-52页 |
4 宋代与文艺复兴绘画空间意识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 第52-73页 |
4.1 虚实相生与重实轻虚 | 第52-63页 |
4.1.1 宋代——通过画外的想象空间对画面进行补充 | 第52-58页 |
4.1.2 文艺复兴——通过对主体空间的真实刻画突显画面主题 | 第58-63页 |
4.2 经营位置与明暗配置 | 第63-71页 |
4.2.1 宋代——经营位置与空间上的相互呼应 | 第63-68页 |
4.2.2 文艺复兴——明暗配置与空间上的稳定关系 | 第68-71页 |
4.3 笔墨与色彩 | 第71-73页 |
4.3.1 宋代——笔墨与情趣交融的空间 | 第71-72页 |
4.3.2 文艺复兴——色彩光影与科学结合的空间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