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例大肠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7-34页 |
一、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第17-24页 |
1 大肠癌的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2 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 第18-21页 |
2.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 第18页 |
2.2 遗传因素 | 第18页 |
2.3 饮食因素 | 第18-19页 |
2.4 生活方式 | 第19-20页 |
2.5 环境因素 | 第20页 |
2.6 心理、精神、社会因素 | 第20页 |
2.7 消化道疾病与症状 | 第20-21页 |
2.8 其他 | 第21页 |
3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 第21-22页 |
3.1 从早晚分期角度来看 | 第21页 |
3.2 从肿瘤的发病部位来看 | 第21-22页 |
4 大肠癌的西医治疗 | 第22-24页 |
4.1 外科治疗 | 第22页 |
4.2 化学治疗 | 第22-23页 |
4.3 放射治疗 | 第23页 |
4.4 新型生物治疗 | 第23-24页 |
4.4.1 基因治疗 | 第23-24页 |
4.4.2 分子靶向治疗 | 第24页 |
二、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第24-34页 |
1 大肠癌的中医病名 | 第24-26页 |
2 大肠癌的病因病机 | 第26-29页 |
2.1 中医古籍文献的认识 | 第26-28页 |
2.1.1 外感因素 | 第27页 |
2.1.2 饮食因素 | 第27页 |
2.1.3 起居因素 | 第27页 |
2.1.4 情志因素 | 第27-28页 |
2.1.5 素体因素 | 第28页 |
2.1.6 遗传因素 | 第28页 |
2.1.7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 第28页 |
2.2 现代医家的研究认识 | 第28-29页 |
3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 | 第29-34页 |
3.1 中药内服治疗 | 第29-32页 |
3.1.1 辨证论治 | 第29-31页 |
3.1.2 专方、验方治疗 | 第31页 |
3.1.3 中成药治疗 | 第31-32页 |
3.2 中医外治疗法 | 第32-34页 |
3.2.1 中药灌肠 | 第32页 |
3.2.2 针灸治疗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4-7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4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34-37页 |
1 诊断标准 | 第34-37页 |
1.1 大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1.2 大肠癌中医诊断准 | 第35-37页 |
2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3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2 研究设计 | 第37-38页 |
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38-67页 |
1 大肠癌一般情况分布 | 第38-4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39页 |
1.2 性别、年龄 | 第39-40页 |
1.3 籍贯 | 第40页 |
1.4 民族 | 第40-41页 |
1.5 文化程度 | 第41页 |
1.6 职业 | 第41-42页 |
1.7 婚姻状况 | 第42页 |
2 大肠癌高危因素分布情况 | 第42-44页 |
2.1 生活方式 | 第42-43页 |
2.2 既往疾病或入院时合并他病 | 第43-44页 |
3 大肠癌瘤体生物特性分布情况 | 第44-47页 |
3.1 肿瘤发病部位 | 第44页 |
3.2 病理分型 | 第44-45页 |
3.3 病理分化程度 | 第45页 |
3.4 病理分期 | 第45-46页 |
3.5 淋巴结转移 | 第46页 |
3.6 远处转移 | 第46-47页 |
3.7 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 第47页 |
4 大肠癌治疗情况分布 | 第47-49页 |
4.1 手术 | 第47-48页 |
4.2 化疗 | 第48页 |
4.3 手术+化疗 | 第48-49页 |
5 大肠癌其他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第49-52页 |
5.1 病程 | 第49页 |
5.2 中医病名 | 第49-50页 |
5.3 入院时主诉 | 第50-51页 |
5.4 入院时体征 | 第51页 |
5.5 舌脉象 | 第51-52页 |
6 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52-54页 |
7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54-67页 |
7.1 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 第54-57页 |
7.1.1 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 第54页 |
7.1.2 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第54-55页 |
7.1.3 证型分布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 第55-56页 |
7.1.4 证型分布与职业的关系 | 第56页 |
7.1.5 证型分布与婚姻状况的关系 | 第56-57页 |
7.1.6 证型分布与病例来源的关系 | 第57页 |
7.2 证型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57-59页 |
7.2.1 证型分布与饮酒史的关系 | 第57-58页 |
7.2.2 证型分布与吸烟史的关系 | 第58-59页 |
7.2.3 证型分布与合并他病的关系 | 第59页 |
7.3 证型与瘤体生物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59-64页 |
7.3.1 证型分布与肿瘤部位的关系 | 第59-60页 |
7.3.2 证型分布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 第60-61页 |
7.3.3 证型分布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 | 第61页 |
7.3.4 证型分布与病理分期的关系 | 第61-62页 |
7.3.5 证型分布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62页 |
7.3.6 证型分布与远处转移的关系 | 第62-63页 |
7.3.7 证型分布与淋巴结+远处转移的关系 | 第63-64页 |
7.4 证型与治疗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 第64-66页 |
7.4.1 证型分布与手术的关系 | 第64页 |
7.4.2 证型分布与化疗的关系 | 第64-65页 |
7.4.3 证型分布与手术+化疗的关系 | 第65-66页 |
7.5 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 第66-67页 |
五、本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67-77页 |
1 大肠癌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分析 | 第67-71页 |
1.1 大肠癌与一般情况 | 第67-68页 |
1.1.1 性别、年龄 | 第67-68页 |
1.1.2 籍贯、民族 | 第68页 |
1.1.3 文化程度、职业、婚姻 | 第68页 |
1.2 大肠癌与其高危因素 | 第68-69页 |
1.2.1 饮酒、吸烟情况 | 第68-69页 |
1.2.2 合并他病情况 | 第69页 |
1.3 大肠癌与瘤体的生物特性 | 第69-70页 |
1.3.1 肿瘤部位 | 第69页 |
1.3.2 病理分型、分化程度 | 第69页 |
1.3.3 病理分期 | 第69-70页 |
1.3.4 肿瘤转移 | 第70页 |
1.4 大肠癌与既往治疗情况 | 第70页 |
1.5 大肠癌与其他临床资料 | 第70-71页 |
1.5.1 病程 | 第70-71页 |
1.5.2 中医病名 | 第71页 |
1.5.3 入院主诉与体征、舌脉象 | 第71页 |
2 大肠癌证型分布情况 | 第71-72页 |
3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2-77页 |
3.1 大肠癌证型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 | 第72-73页 |
3.1.1 证型与性别、年龄 | 第72-73页 |
3.1.2 证型与病例来源 | 第73页 |
3.2 大肠癌证型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 | 第73-74页 |
3.2.1 证型与吸烟、饮酒史 | 第73-74页 |
3.3 大肠癌证型与肿瘤体生物特性的相关性 | 第74-75页 |
3.3.1 证型与肿瘤发病部位 | 第74页 |
3.3.2 证型与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 | 第74-75页 |
3.3.3 证型与肿瘤转移情况 | 第75页 |
3.4 大肠癌证型与既往治疗情况的相关性 | 第75-76页 |
3.5 大肠癌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综述 | 第89-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