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其他结构论文

大跨空间结构优化设计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背景第12-13页
        1.1.2 意义第13-14页
    1.2 结构形态的含义第14-16页
        1.2.1 力学上的结构形态第15-16页
        1.2.2 几何学上的结构形态第16页
    1.3 结构优化的含义第16-20页
        1.3.1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17-18页
        1.3.2 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第18-19页
        1.3.3 结构优化设计的层次第19-20页
    1.4 大跨空间结构选形优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5-37页
    2.1 基于逆吊法的结构选形第25-30页
        2.1.1 逆吊实验法第25-27页
        2.1.2 数值逆吊法第27-28页
        2.1.3 逆吊法的发展及应用第28-30页
    2.2 基于ESO方法的结构选形第30-35页
        2.2.1 ESO方法的基本原理第30-32页
        2.2.2 性能指标PI(Performance index)第32-33页
        2.2.3 ESO方法的应变能灵敏度分析第33-34页
        2.2.4 ESO方法的发展及应用第34-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工程实例选形优化分析第37-50页
    3.1 工程概况第37-38页
    3.2 设计条件第38页
    3.3 下部主体结构楼面荷载第38页
    3.4 下部主体结构——选形优化第38-49页
        3.4.1 逆吊法选形优化分析第39-44页
            3.4.1.1 逆吊法选形优化几个问题讨论第43-44页
        3.4.2 ESO方法选形优化分析第44-49页
            3.4.2.1 最优形态的选取原则第45页
            3.4.2.2 ESO方法的选形结果第45-48页
            3.4.2.3 ESO方法选形优化几个问题讨论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最优形态的静力计算分析第50-60页
    4.1 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50-51页
    4.2 最优形态结构受力体系的组成和特点第51-53页
        4.2.1 两方案相同之处 ——结构构成第51-52页
        4.2.2 两方案不同之处第52-53页
            4.2.2.1 洞口和拱脚位置的调整第52-53页
            4.2.2.2 拱形式和数量的调整第53页
    4.3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第53-59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3.2 主要荷载组合第54页
        4.3.3 主要计算结果对比第54-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最优形态的动力特性分析第60-74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模态分析第60-64页
        5.2.1 基本理论第60-61页
        5.2.2 结构模态分析结果比较第61-64页
    5.3 地震反应谱分析第64-72页
        5.3.1 基本理论第65-67页
        5.3.2 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比较第67-72页
            5.3.2.1 地震工况组合第67页
            5.3.2.2 位移响应结果分析比较第67-69页
            5.3.2.3 内力响应结果分析比较第69-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连接形式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钢管RPC短柱轴压性能和推出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