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散斑技术在保护层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1 保护层物理相似模拟观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2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基于有限元插值法的数字散斑技术 | 第14-26页 |
| 2.1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基本构成 | 第14-15页 |
| 2.1.1 散斑场的类别 | 第14-15页 |
| 2.1.2 数字散斑采集及测量系统 | 第15页 |
| 2.2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基本原理 | 第15-19页 |
| 2.2.1 数字散斑相关计算基本流程 | 第15-16页 |
| 2.2.2 数字散斑图像位移相关计算 | 第16-19页 |
| 2.3 数字散斑相关系数 | 第19-20页 |
| 2.4 数字散斑相关搜索法 | 第20-23页 |
| 2.4.1 整像素搜索法 | 第20-22页 |
| 2.4.2 亚像素搜索法 | 第22-23页 |
| 2.5 基于有限元插值法的数字散斑技术 | 第23-25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数字散斑在保护层物理相似实验中的可行性研究 | 第26-34页 |
| 3.1 试验对象 | 第26页 |
| 3.2 试验设备 | 第26-27页 |
| 3.3 相似材料及其配比 | 第27-28页 |
| 3.4 试验过程 | 第28-29页 |
| 3.4.1 试件的制备过程 | 第28页 |
| 3.4.2 试件的加载过程 | 第28-29页 |
| 3.5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29-30页 |
|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3.6.1 变形与破坏特性研究 | 第30-31页 |
| 3.6.2 位移量的误差比较 | 第31-3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保护层开采层间煤岩及相似材料力学性质研究 | 第34-44页 |
| 4.1 保护层开采层间煤岩力学性质试验 | 第34-38页 |
| 4.1.1 保护层开采周围煤岩层取样 | 第34页 |
| 4.1.2 煤岩体单轴压缩试验 | 第34-38页 |
| 4.1.3 保护层开采层间煤岩力学参数 | 第38页 |
| 4.2 相似材料力学性质试验 | 第38-42页 |
| 4.2.1 试验目的 | 第38-39页 |
| 4.2.2 相似材料试件单轴压缩试验 | 第39页 |
| 4.2.3 相似试件单轴压缩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 4.2.4 相似试件单轴压缩试验过程 | 第40-42页 |
| 4.2.5 相似试件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5 倾斜下保护层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 第44-57页 |
| 5.1 上覆岩层移动的相关理论 | 第44-46页 |
| 5.1.1 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假说 | 第44-45页 |
| 5.1.2 关键层理论 | 第45页 |
| 5.1.3 顶板岩层移动破坏的分带 | 第45-46页 |
| 5.2 相似模拟实验 | 第46-52页 |
| 5.2.1 物理相似模拟相似三定理 | 第46页 |
| 5.2.2 实验对象概括 | 第46-48页 |
| 5.2.3 相似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 第48-52页 |
| 5.3 相似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 5.3.1 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 5.3.2 基于膨胀变形量的保护范围划定 | 第54-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结论 | 第57页 |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1 | 第64-71页 |
| 附录2 | 第71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