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技术侦查的一般理论 | 第10-16页 |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2页 |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技术侦查的特征 | 第11-12页 |
二、技术侦查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 第12-16页 |
(一)隐私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冲突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三)实现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平衡的现实途径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技术侦查与职务犯罪案件的契合 | 第16-25页 |
一、职务犯罪概念、特征 | 第16-19页 |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职务犯罪的隐蔽性与技术侦查 | 第17-18页 |
(三)适用技术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范围 | 第18-19页 |
二、我国现行职务犯罪的侦查主体 | 第19-20页 |
三、当前职务犯罪的侦查面临困境的原因 | 第20-21页 |
(一)检察机关的侦查权现状 | 第20页 |
(二)职务犯罪主体自身素质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三)职务犯罪出现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的趋势 | 第21页 |
四、职务犯罪与技术侦查的适应性 | 第21-25页 |
(一)使用技术侦查是适应职务犯罪特征的内在要求 | 第21页 |
(二)使用技术侦查是适应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 第21-23页 |
(三)技术侦查的使用有利于行贿犯罪的打击 | 第23页 |
(四)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是人权保障与打击犯罪的平衡调节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前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5-33页 |
一、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立法现状 | 第25-27页 |
(一)技术侦查的制度框架 | 第25-26页 |
(二)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制度规范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二、当前我国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3页 |
(一)适用时间的缺位给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带来的“尴尬” | 第27-28页 |
(二)对技术侦查审批程序的“笼统性”规定带来的“公正性”质疑 | 第28-29页 |
(三)“笼统性”规定带来的多重审批导致技术侦查执行效率低下 | 第29-30页 |
(四)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执行权的缺位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 第30页 |
(五)技术侦查所获取材料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困境 | 第30-31页 |
(六)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制度之前瞻 | 第33-45页 |
一、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权能运行 | 第33-37页 |
(一)监察委员会设立的背景和依据 | 第33-34页 |
(二)监察委员会是否具有职务犯罪侦查权 | 第34-36页 |
(三)监察委员会能否行使技术侦查权 | 第36页 |
(四)监察委员会行使技术侦查权是否等同于党内侦查 | 第36-37页 |
二、监察委员会行使技术侦查权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一)必要性原则 | 第37页 |
(二)相关性原则 | 第37-38页 |
(三)权利救济原则 | 第38页 |
三、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权运行模式构想 | 第38-45页 |
(一)监察委员会使用技术侦查的时间节点 | 第38-39页 |
(二)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的案件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三)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的审批主体和审批内容 | 第40-41页 |
(四)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的执行主体 | 第41-42页 |
(五)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的执行程序 | 第42页 |
(六)协助执行中有关机关和部门的配合义务 | 第42-43页 |
(七)监察委员会技术侦查的权利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