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平菇概述 | 第14-16页 |
1.1.1 平菇的地位及特性 | 第14页 |
1.1.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 第14页 |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 第14-16页 |
1.2 菌种退化 | 第16-18页 |
1.2.1 菌种退化概念及表现 | 第16页 |
1.2.2 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 第16-18页 |
1.3 菌种老化 | 第18-19页 |
1.3.1 菌种老化概念及表现 | 第18页 |
1.3.2 菌种老化的原因 | 第18-19页 |
1.4 菌种提纯复壮 | 第19-23页 |
1.4.1 菌种提纯复壮的措施 | 第19-20页 |
1.4.2 菌种提纯复壮技术 | 第20-23页 |
1.5 菌种质量检测 | 第23-27页 |
1.5.1 菌种质量概括 | 第23-24页 |
1.5.2 菌种质量检测的方法 | 第24-27页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 第27-30页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组织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 第30-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30页 |
2.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 第30-31页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1-3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2.2.1 组织分离法 | 第32页 |
2.2.2 平板菌丝长速测定 | 第32页 |
2.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32页 |
2.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32页 |
2.2.5 液体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 第32页 |
2.2.6 漆酶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2.2.7 出菇试验 | 第33页 |
2.2.8 遗传差异检测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3.1 组织分离 | 第34页 |
2.3.2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2.3.3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原种长速测定 | 第35-36页 |
2.3.4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测定 | 第36-37页 |
2.3.5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 第37-38页 |
2.3.6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 第38-39页 |
2.3.7 组织分离复壮菌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 第39页 |
2.3.8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尖端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 第42-5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3.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 第42页 |
3.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 第42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1 尖端菌丝分离法 | 第42页 |
3.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42页 |
3.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42-43页 |
3.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43页 |
3.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 第43页 |
3.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 第43页 |
3.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 第43页 |
3.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 第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3.3.1 尖端分离 | 第43页 |
3.3.2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3.3.3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3.3.4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3.3.5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 第46-47页 |
3.3.6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 第47页 |
3.3.7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 第47-48页 |
3.3.8 尖端分离菌株真实性检测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 第50-6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4.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 第50页 |
4.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 第50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与再生菌丝初步筛选 | 第51页 |
4.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51页 |
4.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51页 |
4.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 第51页 |
4.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 第51页 |
4.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 第51页 |
4.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 第51-52页 |
4.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52页 |
4.3.2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 | 第52-54页 |
4.3.3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母种长速度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4.3.4 原种长速测定 | 第55-56页 |
4.3.5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56-58页 |
4.3.6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4.3.7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农艺性状比较结果 | 第59-60页 |
4.3.8 原生质体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 第60页 |
4.3.9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 第60-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