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轨交-商业一体化趋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8-42页 |
2.1 轨交-商业一体化——综合发展趋势 | 第18-22页 |
2.1.1 轨道交通的发展 | 第18页 |
2.1.2 商业建筑的发展 | 第18-19页 |
2.1.3 轨交与商业一体化发展 | 第19-22页 |
2.2 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分析 | 第22-35页 |
2.2.1 中国主要城市地铁上盖商业分布 | 第22-28页 |
2.2.2 中国典型轨交-商业一体化项目特点 | 第28-33页 |
2.2.3 国外典型轨交-商业一体化项目 | 第33-35页 |
2.3 轨交-商业一体化——基础理论 | 第35-38页 |
2.3.1 城市的巩固与凝聚力 | 第35-36页 |
2.3.2“紧缩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第36-37页 |
2.3.3 一些国家的紧缩城市实践状况介绍 | 第37-38页 |
2.4 轨交-商业一体化——目标对象 | 第38-42页 |
2.4.1 建筑层面的公共室内空间 | 第38-40页 |
2.4.2 城市层面的公共室内空间 | 第40-42页 |
3 轨交-商业一体化城市室内空间体系研究 | 第42-63页 |
3.1 一体化公共室内空间要素 | 第42-47页 |
3.1.1 综合度 | 第42-43页 |
3.1.2 集中度 | 第43-47页 |
3.2 一体化公共室内空间形态类型 | 第47-59页 |
3.2.1 平铺\独立车站 | 第48-50页 |
3.2.2 联合交通节点 | 第50页 |
3.2.3 集中交通综合体 | 第50-52页 |
3.2.4 城市交通综合体 | 第52-53页 |
3.2.5 独立\单一商业 | 第53-54页 |
3.2.6 联合商业体 | 第54-58页 |
3.2.7 集中商业中心\商业综合体 | 第58-59页 |
3.3 综合与集中思考总结 | 第59-63页 |
4 轨交-商业一体化室内空间模式 | 第63-90页 |
4.1 组合-拼接 | 第63-69页 |
4.1.1 形态模型与典型案例 | 第64-66页 |
4.1.2 多样化拼接模式 | 第66-67页 |
4.1.3 组合-拼接项目类型一体化设计策略汇总 | 第67-69页 |
4.2 通道-网络 | 第69-78页 |
4.2.1 形态模型与典型案例 | 第70-73页 |
4.2.2 街道化的通道网络方式 | 第73-75页 |
4.2.3 通道-网络项目类型一体化设计策略汇总 | 第75-78页 |
4.3 整合-楔入 | 第78-83页 |
4.3.1 形态模型与典型案例 | 第78-80页 |
4.3.2 主题性室内空间与视觉反差 | 第80-81页 |
4.3.3 整合-楔入项目类型一体化设计策略汇总 | 第81-83页 |
4.4 模糊-浸入 | 第83-88页 |
4.4.1 形态模型与典型案例 | 第83-86页 |
4.4.2 模糊-浸入项目类型一体化设计策略汇总 | 第86-88页 |
4.5 案例空间模式小结 | 第88-90页 |
5 轨交-商业一体化室内空间设计评价 | 第90-106页 |
5.1 对城市空间层级的评价 | 第90-95页 |
5.1.1 一体化层级 | 第90-91页 |
5.1.2 内部空间层级 | 第91-93页 |
5.1.3 持续发展层级 | 第93-95页 |
5.2 对城市效益回馈的评价 | 第95-106页 |
5.2.1 空间回馈 | 第95-99页 |
5.2.2 生态回馈 | 第99-100页 |
5.2.3 城市氛围回馈 | 第100-105页 |
5.2.4 经济回馈 | 第105-106页 |
5.3 室内空间设计评价小结 | 第106页 |
6 结语 | 第106-108页 |
6.1 城市轨道交通与商业建筑一体化模式的总结与重要意义 | 第106-107页 |
6.2 响应《基多宣言》——对于“开放城市”的追求与思考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录 图表来源 | 第111-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