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2.1 分组方法及一般情况 | 第11-12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2-13页 |
2.4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2.5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6 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2.7 药物与仪器设备 | 第14页 |
2.8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2.9 ABR测试方法 | 第15页 |
2.10 不良反应 | 第15页 |
2.11 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6-19页 |
1 治疗前后THI得分情况比较 | 第16页 |
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16页 |
3 治疗前后ABR测试结果比较 | 第16-19页 |
3.1 CE-chirp声条件下两组ABR Ⅴ波反应阈的比较 | 第16-17页 |
3.2 Click声条件下,治疗前后两组ABR Ⅰ、Ⅲ、Ⅴ波PL比较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19-29页 |
1.祖国医学对于主观性耳鸣的认识 | 第19-23页 |
1.1 病名的认识 | 第19页 |
1.2 经络与主观性耳鸣的关系 | 第19-20页 |
1.3 选穴依据 | 第20-21页 |
1.4 针刺与主观性耳鸣的关系 | 第21页 |
1.5 电针与主观性耳鸣的关系 | 第21-23页 |
2.现代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 第23-29页 |
2.1 耳鸣的病因 | 第23页 |
2.2 耳鸣的评价方式 | 第23-24页 |
2.3 药物治疗与主观性耳鸣的关系 | 第24-25页 |
2.4 ABR测试与主观性耳鸣的关系 | 第25-28页 |
2.5 不足与展望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附录A | 第35-42页 |
附录B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