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导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二)成玄英思想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2-14页 |
二 道家思想行至唐初式微的原因 | 第14-26页 |
(一)自然之失:“道”含义的模糊 | 第14-22页 |
1. 老庄之“道” | 第14-16页 |
2. 王弼、郭象对老庄之“道”的否定及其遗留的问题 | 第16-20页 |
3. 神仙道教对“道”概念的神化 | 第20-22页 |
(二)佛道论辩对道教思想的冲击 | 第22-26页 |
三 成玄英对“自然之道”的重建:“道生”与“独化”的统一 | 第26-45页 |
(一)“自然之道”通生万物:不生而生,生而不生 | 第26-37页 |
1.“道”与“自然” | 第26-28页 |
2.“道”是“妙本”:万物实现的根据 | 第28-32页 |
3.“道”性“虚通”:“自然之道”的绝对性 | 第32-35页 |
4.“道”绝形名:超“四句”绝“百非” | 第35-37页 |
(二)万物以“道”为“妙本”,“独化自生” | 第37-40页 |
(三)众生之正性:两层“自然之性”的统一 | 第40-45页 |
1. 根据意义的“自然之性” | 第40-41页 |
2. 形质意义的“自然之性”与根据意义的“自然之性”的统一 | 第41-45页 |
四 “自然”的修养功夫和境界 | 第45-56页 |
(一)“自然”的修养功夫:“守分知足”与“遣之又遣”的统一 | 第45-52页 |
1. 各安其性、守分知足 | 第45-46页 |
2. 双遣兼忘、遣之又遣 | 第46-50页 |
3. 根尘两幻、即有体空 | 第50-52页 |
(二)“自然”的境界:“任物逍遥”与“妙契重玄”的统一 | 第52-56页 |
1. 化己化他、自然逍遥 | 第52-53页 |
2. 冥会至道、妙契重玄 | 第53-56页 |
五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