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菊花概述 | 第9-10页 |
1.1.1 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9页 |
1.1.2 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9页 |
1.1.3 菊花的质量评价标准 | 第9-10页 |
1.2 对菊花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11页 |
1.2.1 菊花品种演变 | 第10页 |
1.2.2 菊花品种退化 | 第10-11页 |
1.2.3 其它影响因素 | 第11页 |
1.3 菊花栽培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1.3.1 菊花育苗研究 | 第11-12页 |
1.3.2 菊花田间管理措施研究 | 第12页 |
1.4 作物育苗方式育苗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1 茄子不同育苗方式育苗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1.4.2 主要蔬菜作物不同育苗方式育苗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13页 |
1.4.3 烟草不同育苗方式育苗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13页 |
1.4.4 菊花不同育苗方式育苗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13-14页 |
1.4.5 菊花育苗移栽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5 作物壮苗指数的研究 | 第14-15页 |
1.6 菊花采收加工研究 | 第15页 |
1.6.1 菊花采收研究 | 第15页 |
1.6.2 菊花加工研究 | 第15页 |
1.7 怀菊花研究进展概况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3.1.1 供试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0页 |
3.2.1 农艺性状指标测定 | 第18页 |
3.2.2 经济性状及产量指标测定 | 第18-19页 |
3.2.3 药用成分含量测定 | 第19-20页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4.1 不同种苗处理对怀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1-22页 |
4.1.1 不同种苗处理怀菊茎粗的动态变化 | 第21页 |
4.1.2 不同种苗处理怀菊株高的动态变化 | 第21-22页 |
4.2 不同种苗处理对怀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22-24页 |
4.3 不同处理对怀菊产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4.3.1 不同种苗处理对怀菊产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4.3.2 不同加工方法及根处理对怀菊产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4.4 不同处理对怀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26-32页 |
4.4.1 不同处理对怀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4.4.2 不同种苗处理对怀菊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4.4.3 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对怀菊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2-35页 |
5.1 结论 | 第32-33页 |
5.1.1 不同种苗处理对怀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2页 |
5.1.2 不同处理对怀菊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32页 |
5.1.3 不同处理对怀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5.1.4 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式对怀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 讨论 | 第33-35页 |
5.2.1 不同处理对怀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3页 |
5.2.2 不同处理对怀菊产量的影响 | 第33页 |
5.2.3 不同处理对怀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5.2.4 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对怀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ABSTRACT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