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18-24页 |
2.1 碳排放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碳排放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2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2 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EKC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2.3 碳排放的相关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协整分析法 | 第21页 |
2.3.2 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法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河北省碳排放特征分析 | 第24-37页 |
3.1 河北省碳排放及能源消费分析 | 第24-34页 |
3.1.1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 第24-25页 |
3.1.2 碳排放测算的基础数据 | 第25-28页 |
3.1.3 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趋势分析 | 第28-30页 |
3.1.4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3.1.5 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分析 | 第32-34页 |
3.2 河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 第34-36页 |
3.2.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整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3.2.2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河北省碳排放的产业部门变化分析 | 第37-47页 |
4.1 产业部门划分 | 第37-38页 |
4.2 河北省直接综合碳排放的产业部门变化分析 | 第38-42页 |
4.2.1 产业部门直接综合碳排放量变化分析 | 第38-40页 |
4.2.2 产业部门直接综合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 第40-42页 |
4.3 河北省完全综合碳排放的产业部门变化分析 | 第42-46页 |
4.3.1 产业部门完全综合碳排放量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4.3.2 产业部门完全综合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 第47-58页 |
5.1 相关指标说明 | 第47-48页 |
5.2 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 第48-51页 |
5.3 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测算 | 第51-55页 |
5.3.1 生产碳排和生活碳排对总碳排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5.3.2 基于最终使用结构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 第52-53页 |
5.3.3 基于总产出结构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 第53-55页 |
5.4 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 第55-57页 |
5.4.1 产出碳排强度变化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 第55-56页 |
5.4.2 总产出结构变化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 第56页 |
5.4.3 直接消耗系数变化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 第56-57页 |
5.4.4 最终使用结构变化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 第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河北省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 第58-63页 |
6.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58-59页 |
6.1.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58页 |
6.1.2 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 | 第58-59页 |
6.2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 第59-61页 |
6.2.1 促进低碳农林牧渔业发展 | 第59页 |
6.2.2 限制高能耗产业 | 第59-60页 |
6.2.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60页 |
6.2.4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 第60-61页 |
6.3 倡导低碳消费 | 第61-62页 |
6.3.1 引导合理的消费结构 | 第61页 |
6.3.2 完善价格机制 | 第61-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