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1 TDDS释药机理 | 第13-15页 |
1.1.1 骨架型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 第13-14页 |
1.1.2 膜控型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 第14-15页 |
1.2 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其常用材料 | 第15-17页 |
1.3 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 透皮释放系统的皮肤选择 | 第18-19页 |
1.4.1 动物皮肤 | 第18页 |
1.4.2 人工合成膜 | 第18-19页 |
1.5 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第19-22页 |
1.5.1 选择药物的一般原则 | 第19-20页 |
1.5.2 药物性质对透皮速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3 药物经皮渗透性的预测 | 第21-22页 |
1.6 透皮吸收制剂的评价与性能表征 | 第22-26页 |
1.6.1 体外评价 | 第22-25页 |
1.6.2 体内评价 | 第25-26页 |
1.7 VE发展及应用 | 第26-29页 |
1.7.1 VE的理化性质及药理学性质 | 第27-28页 |
1.7.2 VE的药理作用 | 第28-29页 |
1.7.3 VE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29页 |
1.8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41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31-32页 |
2.1.1 仪器 | 第31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2.1.3 动物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2.1 VE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2页 |
2.2.2 TPE-S空白贴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3 空白贴片对皮肤的刺激性实验 | 第33页 |
2.2.4 UV法测定VE | 第33-34页 |
2.2.5 VE体外透皮释放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2.6 VE贴片制剂的制备 | 第37页 |
2.7 VE透皮给药贴片制剂质量评价 | 第37-39页 |
2.7.1 VE贴片药含量均匀度研究 | 第37-38页 |
2.7.2 贴片面积及厚度测定 | 第38页 |
2.7.3 VE贴剂释放度实验 | 第38页 |
2.7.4 VE贴片体外透皮释放评价 | 第38-39页 |
2.8 VE贴片制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实验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69页 |
3.1 TPE-S空白贴片的制备研究 | 第41-48页 |
3.1.1 溶剂选择 | 第41-42页 |
3.1.2 增粘剂对基材粘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3 抗氧剂对贴片的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 第43-47页 |
3.1.4 皮肤刺激性实验 | 第47-48页 |
3.2 VE经皮渗透速率预测 | 第48-49页 |
3.3 VE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9-52页 |
3.3.1 VE紫外吸收分析 | 第49-50页 |
3.3.2 VE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3.3.3 VE回收率和精密度测定及稳定性试验 | 第50-52页 |
3.4 VE在不同接受介质中的溶解度 | 第52-54页 |
3.5 促渗剂对VE体外透皮释放的影响 | 第54-63页 |
3.5.1 筛选对VE有较好促渗效果的促渗剂研究 | 第54-59页 |
3.5.2 促渗剂、VE、增粘剂用量及贴片厚度对VE渗透效果的影响 | 第59-63页 |
3.6 VE透皮给药贴片制剂质量评价 | 第63-67页 |
3.6.1 VE透皮给药贴片制剂的性状 | 第63-64页 |
3.6.2 VE贴片面积 | 第64页 |
3.6.3 VE贴片制剂中药含量均匀度测定 | 第64-65页 |
3.6.4 VE贴片释放度试验 | 第65-66页 |
3.6.5 VE贴片体外透皮释放评价 | 第66-67页 |
3.7 VE贴片制剂皮肤过敏性实验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