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秸秆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秸秆还田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技术扩散的市场需求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理性经济人假说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成安县秸秆还田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28页 |
3.1 成安县农业发展概况 | 第22页 |
3.2 成安县秸秆资源总量估算 | 第22-23页 |
3.3 成安县秸秆还田现状 | 第23-26页 |
3.3.1 秸秆还田工作机制建设 | 第23页 |
3.3.2 秸秆还田政策扶持情况 | 第23-24页 |
3.3.3 秸秆还田技术指导情况 | 第24页 |
3.3.4 秸秆还田考核机制建设 | 第24页 |
3.3.5 秸秆还面积和还田率 | 第24-26页 |
3.4 成安县秸秆还田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3.4.1 被动利用格局尚未根本转变 | 第26页 |
3.4.2 秸秆还田技术不成熟 | 第26-27页 |
3.4.3 秸秆还田成本逐年增加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秸秆还田意愿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28-37页 |
4.1 数据调查 | 第28页 |
4.2 模型选择 | 第28-30页 |
4.2.1 模型选择 | 第28-29页 |
4.2.2 变量赋值及说明 | 第29-30页 |
4.3 农户秸秆还田意愿描述统计 | 第30页 |
4.4 农户秸秆还田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 第30-34页 |
4.4.1 户主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 第30-31页 |
4.4.2 农户秸秆还田认知对秸秆还田意愿影响描述统计 | 第31-32页 |
4.4.3 生产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影响描述统计 | 第32-33页 |
4.4.4 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影响描述统计 | 第33-34页 |
4.5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4.5.1 户主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 | 第34页 |
4.5.2 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 | 第34-35页 |
4.5.3 生产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 | 第35-36页 |
4.5.4 外界环境特征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7-4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37-41页 |
5.2.1 加大宣传,改变被动还田局面 | 第37页 |
5.2.2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作业质量 | 第37-38页 |
5.2.3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38-39页 |
5.2.4 加大秸秆焚烧查处力度 | 第39-40页 |
5.2.5 制定秸秆还田奖励和补贴政策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