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真菌和稻瘟病 | 第11-12页 |
·抗性的分类 | 第12-13页 |
·水稻持久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和QTLs 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和QTLs 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15-20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性状位点的识别及其抗性特点的剖析 | 第22-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 | 第23页 |
·稻瘟病表型鉴定 | 第23页 |
·用于基因芯片技术材料的准备和杂交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4页 |
·利用杂合育种系发展近等基因系 | 第24页 |
·基因组做图和QTLs 分析 | 第24-25页 |
·接种真菌和RNA 样品采集和提取 | 第25页 |
·RNA 的提取和RT-PCR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品种BC-10 携带的从SHZ-2 导入的基因组片段 | 第25-27页 |
·用BC4群体识别QTL | 第27-28页 |
·利用从杂合的自交系中发展的姊妹系估算QTL 的效应 | 第28-32页 |
·QTL 区间的候选基因及其它们的表达模式 | 第32-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 Pi46 (t)的精细定位和新的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37-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材料和做图群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接种和病害评价 | 第38页 |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38-39页 |
·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39页 |
·候选基因的预期和测序 | 第39-40页 |
·RNA 的提取,mRNA 的纯化和RT-PCR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做图群体的构建 | 第40页 |
·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40-41页 |
·qBR9.1 区间候选基因的识别 | 第41-43页 |
·Pi46(t)的序列和结构分析 | 第43页 |
·Pi46(t)-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 | 第43页 |
·Pi46(t)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3-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Pi46(t),一个新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的物理图谱 | 第51-52页 |
·Pi46(t)基因序列结构和它所编码的蛋白的结构 | 第52-54页 |
·新发展的Pi46(t)基因特异分子标记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第四章 BC-10 及其亲本转录本的比较分析揭示涉及稻瘟病广谱抗性的关键途径 | 第55-7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7页 |
·SNP 分析的方法 | 第55-56页 |
·材料的准备 | 第56页 |
·RNA 的提取和芯片实验 | 第56页 |
·芯片实验中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RT-PCR | 第57页 |
·DEGs 和PDEGs 的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71页 |
·SNP 的检测和做图 | 第57-58页 |
·在P06-6 感染的BC-10, SHZ-2 和TXZ-13 植株中鉴别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 | 第58-59页 |
·对BC-10, SHZ-2 和TXZ-13 感病植株转录本中基因表达活性的分析 | 第59-61页 |
·利用RT-PCR 的方法对芯片数据进行验证 | 第61页 |
·DEGs 和 PDEGs 的功能分析 | 第61-70页 |
·SHZ-2 和BC-10 转录本中的DEGs 和PDEGs 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5页 |
·通过对3 个材料感稻瘟病菌的转录本的比较分析揭示出的重要信息 | 第71-72页 |
·芯片数据揭示JA 荷尔蒙信号途径和水稻持久稻瘟病抗性相关 | 第72-73页 |
·在两个抗性材料中表达发生上调的转录因子可能与持久广谱抗性相关 | 第73-74页 |
·防卫相关基因的诱导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附录 | 第87-108页 |
缩略词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介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