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钢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熔炼过程及操作论文--炉渣控制论文

不锈钢渣析晶行为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1 不锈钢渣简介第12-13页
            1.1.2 国内外不锈钢渣的研究第13-14页
            1.1.3 微晶玻璃简介第14-15页
            1.1.4 玻璃析晶行为研究第15-17页
            1.1.5 含铬渣系玻璃析晶行为的研究第17-18页
            1.1.6 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页
            1.2.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3 选题来源第21页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页
            1.3.2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玻璃态不锈钢渣的制备第23-34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2.1 实验原料第23-24页
        2.2.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3 实验步骤第25-26页
        2.2.4 分析测试方法第26-27页
            2.2.4.1 射线衍射分析 (XRD)第26页
            2.2.4.2 差式扫描量热仪 (DSC)第26页
            2.2.4.3 扫描电镜 (SEM) 和电子能谱分析 (EDS)第26-27页
            2.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FTIR)第27页
    2.3 探索实验第27-33页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不同氧化铬含量下玻璃态不锈钢渣析晶行为第34-44页
    3.1 概述第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6页
        3.2.1 实验仪器第34页
        3.2.2 不同Cr2O3含量样品的配制第34-36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6-42页
        3.3.1 基于不同Cr2O3含量所得渣样的XRD分析第36-37页
        3.3.2 不同Cr2O3含量模拟不锈钢渣DSC分析第37-40页
        3.3.3 基于不同Cr2O3含量模拟渣系二次热处理分析第40-42页
        3.3.4 基于不同Cr2O3含量模拟渣系SEM-EDS分析第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不同碱度下玻璃态不锈钢渣析晶行为第44-57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样品制备第44-45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5-55页
        4.3.1 高碱度下模拟不锈钢渣XRD分析第45-46页
        4.3.2 低碱度模拟不锈钢渣XRD分析第46-47页
        4.3.3 低碱度下所得基础渣样差热分析第47-50页
        4.3.4 低碱度下模拟不锈钢渣二次热处理的研究第50-52页
        4.3.5 高碱度下模拟不锈钢渣SEM-EDS分析第52-53页
        4.3.6 不同碱度模拟不锈钢渣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析晶动力学的研究第57-66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析晶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57-59页
        5.2.1.动力学研究方法第57-58页
        5.2.2.理论推导Kissinger法第58-59页
    5.3 动力学参数的研究第59-65页
        5.3.1 不同升温速率下不含Cr2O3渣样的差热分析研究第59-60页
        5.3.2 不同升温速率下含 2% Cr2O3渣样的差热分析研究第60-61页
        5.3.3 碱度 1.0 不含Cr2O3非晶态渣析晶动力学的研究第61-62页
        5.3.4 碱度 1.0 含 2% Cr2O3非晶态不锈钢渣析晶动力学的研究第62-64页
        5.3.5 碱度 1.0 非晶态不锈钢渣的析晶动力学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辐射监测与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并行工程的智能化数控铣床CAD/CAM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