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红豆杉、紫杉论文

云南红豆杉种子成熟、萌发与休眠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5页
        1.2.1 红豆杉属种子研究概况第17-23页
        1.2.2 云南红豆杉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现状第23-24页
        1.2.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第24-25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1 研究目标第2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云南红豆杉种子成熟特性的研究第27-38页
    2.1 材料第28页
    2.2 方法第28-31页
        2.2.1 种子和种胚的形态与大小第28-30页
        2.2.2 种子的含水量第30页
        2.2.3 离体胚培养第30页
        2.2.4 数据分析第30-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2.3.1 不同阶段种子的主要形状特征第31-34页
        2.3.2 不同阶段种胚萌发情况第34-35页
    2.4 小结第35-38页
第三章 新采收种子形态与离体胚萌发特性第38-51页
    3.1 材料第38-39页
    3.2 方法第39-41页
        3.2.1 试验种子抽样方法第39页
        3.2.2 种子和种胚的形态与大小第39页
        3.2.3 种子的含水量第39-40页
        3.2.4 不同大小种子的离体胚培养第40页
        3.2.5 带全胚乳和带部分胚乳胚的培养第40页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0-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3.3.1 种胚的形态与大小第41-45页
        3.3.2 种子大小对种胚萌发的影响第45-47页
        3.3.3 胚乳对种胚萌发的影响第47-49页
    3.4 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不同贮藏时间对种子的影响第51-83页
    4.1 材料第52-53页
    4.2 方法第53-57页
        4.2.1 种子和种胚的形态与大小第53页
        4.2.2 种子透水性的测定第53页
        4.2.3 种子的呼吸测定第53-54页
        4.2.4 种子浸提物的生物测定第54页
        4.2.5 种皮电镜扫描第54页
        4.2.6 种子、种皮、种仁、胚、胚乳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第54-56页
        4.2.7 种胚萌发率的测定第56页
        4.2.8 数据分析第56-5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7-79页
        4.3.1 贮藏时间对种皮透水性的影响第57-61页
        4.3.2 贮藏时间对种子呼吸强度的影响第61-62页
        4.3.3 不同贮藏时间种子浸提液的生物测定第62-69页
        4.3.4 贮藏时间对种子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第69-73页
        4.3.5 贮藏时间对种子内源激素的影响第73-77页
        4.3.6 贮藏时间对种胚萌发率的影响第77-79页
    4.4 小结第79-83页
        4.4.1 种子透水性第79页
        4.4.2 种子透气性第79-80页
        4.4.3 种子抑制物的提取与检验第80页
        4.4.4 种子内源激素第80-81页
        4.4.5 种胚萌发特性第81-83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83-89页
    5.1 云南红豆杉种子成熟特性第83-84页
    5.2 云南红豆杉种子在休眠期间的变化第84-85页
    5.3 云南红豆杉的休眠类型及其成因第85-87页
    5.4 总结及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代孕合同法律问题探究
下一篇: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