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2.1 为元中都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第10-11页 |
1.2.2 为全国大遗址保护提供借鉴案例 | 第11页 |
1.3 元中都遗址的空间范围 | 第11-15页 |
1.3.1 元中都遗址 | 第11-13页 |
1.3.2 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元中都遗址的评估 | 第15-39页 |
2.1 元中都遗址的价值 | 第15-18页 |
2.1.1 历史价值 | 第15-17页 |
2.1.2 艺术价值 | 第17页 |
2.1.3 科学价值 | 第17-18页 |
2.2 元中都遗址的保存现状 | 第18-20页 |
2.2.1 元中都遗址的格局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元中都遗址的建筑基址现状 | 第19-20页 |
2.2.3 元中都遗址的历史环境现状 | 第20页 |
2.3 元中都遗址的病害与影响因素 | 第20-33页 |
2.3.1 张北县的气候特点 | 第20-27页 |
2.3.2 元中都遗址的文物病害 | 第27-30页 |
2.3.3 社会环境对元中都遗址的影响 | 第30-33页 |
2.4 元中都遗址的保护工作 | 第33-38页 |
2.4.1 元中都遗址的考古工作 | 第33-34页 |
2.4.2 元中都遗址的保护工作 | 第34-38页 |
2.5 元中都遗址的管理工作 | 第38-39页 |
2.5.1 元中都遗址的管理工作 | 第38页 |
2.5.2 元中都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元中都遗址的保护规划 | 第39-42页 |
3.1 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 第39-40页 |
3.2 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3.3 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元中都遗址实施的保护工程 | 第42-53页 |
4.1 一号大殿遗址的保护工程 | 第42-47页 |
4.1.1 一号大殿遗址的病害 | 第42-43页 |
4.1.2 一号大殿的保护工程 | 第43-47页 |
4.1.3 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4.2 宫城南门、南墙排水涵洞、西南角台的保护工程 | 第47-50页 |
4.2.1 宫城南门、南墙排水涵洞、西南角台的病害 | 第47页 |
4.2.2 宫城南门、南墙排水涵洞、西南角台的保护工程 | 第47-49页 |
4.2.3 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3 皇城南门、宫城南门西马道、宫城南门小广场的保护工程 | 第50-53页 |
4.3.1 皇城南门、宫城南门西马道、宫城南门小广场的病害 | 第50-51页 |
4.3.2 皇城南门、宫城南门西马道、宫城南门小广场的保护工程 | 第51-52页 |
4.3.3 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元中都遗址的保护措施 | 第53-61页 |
5.1 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 第53-56页 |
5.1.1 宫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 第53-55页 |
5.1.2 皇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 第55页 |
5.1.3 郭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 第55-56页 |
5.2 环境整治的技术性措施 | 第56-58页 |
5.2.1 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56-57页 |
5.2.2 环境整治的技术性措施 | 第57-58页 |
5.3 元中都遗址地下水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58-59页 |
5.3.1 元中都遗址地下水的病害机理 | 第58页 |
5.3.2 元中都遗址地下水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58-59页 |
5.4 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59页 |
5.4.1 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的病害机理 | 第59页 |
5.4.2 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59页 |
5.5 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59-61页 |
5.5.1 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的病害机理 | 第59-60页 |
5.5.2 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