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以西连岛渔村为例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乡村建设第9页
        1.1.2 乡村旅游发展第9页
        1.1.3 滨海渔村现状第9-11页
    1.2 相关概念辨析第11-12页
        1.2.1 滨海渔村第11-12页
        1.2.2 生产性景观第12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相关理论研究第14-15页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4页
        1.5.2 景观美学理论第14页
        1.5.3 场所理论第14页
        1.5.4 旅游心理学理论第14-15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7-22页
    2.1 滨海渔村研究动态第17-19页
        2.1.1 国外研究动态第17页
        2.1.2 国内研究动态第17-19页
    2.2 生产性景观研究动态第19-21页
        2.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9-20页
        2.2.2 国内研究动态第20-21页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21-22页
第三章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研究第22-43页
    3.1 滨海渔村研究第22-25页
        3.1.1 滨海渔村景观第22页
        3.1.2 渔文化研究第22-23页
        3.1.3 滨海渔村旅游研究第23-25页
    3.2 生产性景观研究第25-31页
        3.2.1 生产性景观历史溯源第25-27页
        3.2.2 生产性景观的分类第27-29页
        3.2.3 生产性景观的特征第29-31页
    3.3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研究第31-41页
        3.3.1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分类第32-36页
        3.3.2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构成要素第36-37页
        3.3.3 生产性景观与渔村发展第37-41页
    3.4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43-57页
    4.1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原则第43-44页
        4.1.1 保护优先原则第43页
        4.1.2 因地制宜原则第43-44页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44页
    4.2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目标第44-46页
        4.2.1 促进生产发展第44页
        4.2.2 重构场所精神第44-45页
        4.2.3 传承地域文化第45页
        4.2.4 提高生态效益第45页
        4.2.5 夯实乡村旅游基础第45-46页
    4.3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保护策略第46-47页
        4.3.1 生态环境保护第46页
        4.3.2 生产性景观要素保护第46-47页
    4.4 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第47-54页
        4.4.1 生产功能景观营造第47-49页
        4.4.2 生产辅助设施景观营造第49-50页
        4.4.3 生产文化景观营造第50页
        4.4.4 表现手法第50-54页
    4.5 旅游视角下的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策略第54-56页
        4.5.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第55页
        4.5.2 加强渔港设施建设,实现功能多元化发展第55页
        4.5.3 整合渔文化资源,丰富渔村旅游项目第55-56页
    4.6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西连岛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第57-74页
    5.1 项目背景第57-60页
        5.1.1 区位背景第57页
        5.1.2 场地概况第57-58页
        5.1.3 自然条件第58页
        5.1.4 村落景观现状第58-59页
        5.1.5 上位规划分析第59-60页
    5.2 功能定位与营造目标第60页
        5.2.1 功能定位第60页
        5.2.2 营造目标第60页
    5.3 生产性景观资源分析第60-63页
        5.3.1 物质资源第60-61页
        5.3.2 非物质资源第61-63页
    5.4 元素提取第63-64页
        5.4.1 材料第63-64页
        5.4.2 色彩第64页
        5.4.3 符号第64页
    5.5 生产性景观营造第64-74页
        5.5.1 生产功能景观第65-68页
        5.5.2 生产辅助设施景观第68-70页
        5.5.3 生产文化景观第70-7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第74页
    6.2 本文展望与局限第74-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业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下一篇:电子行政审批的价值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