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股东代表诉讼的一般理论第11-18页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含义和特征第11-12页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含义第11页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第11-12页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起源及发展第12-14页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肇始于英国,是衡平法中一项特殊制度第12-13页
  二、股东代表诉讼全面发展于美国第13-14页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基础第14-15页
  一、股东权利说第14页
  二、受益权说第14-15页
  三、债权人代位权说第15页
 第四节 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分第15-18页
  一、权利属性不同第16页
  二、产生根据不同第16页
  三、行使目的不同第16页
  四、诉讼结果的归属主体不同第16页
  五、争讼外延不同第16-17页
  六、原告主体资格不同第17-18页
第二部分 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第18-23页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第18-20页
  一、股东身份的要求第18-19页
  二、持股期限的要求第19页
  三、持股数量的要求第19-20页
  四、“纯洁的手”的原则也称为净手原则第20页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第20-21页
  一、美国式的立法例第20-21页
  二、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立法例第21页
 第三节 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第21-22页
 第四节 其他股东在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第22-23页
第三部分 股东代表诉讼的约束机制第23-28页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第23-24页
  一、美国法第23-24页
  二、英国法第24页
  三、日本法第24页
  四、其他国家的立法第24页
 第二节 诉讼费用担保机制的设立第24-25页
  一、美国模式第25页
  二、日本模式第25页
  三、我国台湾地区模式第25页
 第三节 对股东处分权的限制第25-26页
 第四节 败诉股东的责任约束第26-28页
  一、对公司的赔偿责任第26-27页
  二、对被告的赔偿责任第27-28页
第四部分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分析和完善第28-39页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第28-30页
  一、2005 年《公司法》修改前第28页
  二、2005 年《公司法》修改后第28-30页
 第二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第30-39页
  一、原告股东资格限制过于简单第30-31页
  二、对被告范围的限定第31-32页
  三、公司参加诉讼的诉讼地位未作界定第32-33页
  四、对公司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第33-34页
  五、我国代表诉讼制度没有规定诉讼激励措施第34-36页
  六、对前置程序的规定有待完善第36-37页
  七、我国代表诉讼制度没有对费用担保做出规定第37页
  八、缺乏适用于股东代表诉讼的撤诉与和解制度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资准入法律制度的研究
下一篇:股东权利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