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川芎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1 酚类和有机酸 | 第14-15页 |
1.1.2 苯酞类化合物 | 第15-17页 |
1.1.3 生物碱 | 第17-18页 |
1.1.4 多糖 | 第18页 |
1.1.5 神经酰胺和脑苷脂 | 第18-19页 |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 | 第19页 |
1.2.2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1.2.3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前景 | 第20页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川芎饮片原料药材的验证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材料 | 第22页 |
2.2.2 试剂 | 第22-23页 |
2.2.3 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性状观察 | 第23页 |
2.3.2 川芎饮片的鉴别 | 第23-24页 |
2.3.3 川芎饮片的检查 | 第24-25页 |
2.3.4 浸出物测定 | 第25页 |
2.3.5 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2.4.1 性状 | 第26-27页 |
2.4.2 川芎饮片的鉴别 | 第27-28页 |
2.4.3 川芎饮片的检查 | 第28-29页 |
2.4.4 浸出物测定 | 第29页 |
2.4.5 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川芎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究 | 第30-5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3.2.1 材料 | 第30页 |
3.2.2 试剂 | 第30-31页 |
3.2.3 仪器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3.3.1 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31-33页 |
3.3.2 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3-35页 |
3.3.3 分离、浓缩、干燥方法及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35-36页 |
3.3.4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考察 | 第36-38页 |
3.3.5 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38-40页 |
3.3.6 生产工艺的验证 | 第40页 |
3.3.7 中试生产 | 第40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40-53页 |
3.4.1 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40-44页 |
3.4.2 分离、浓缩、干燥方法及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44-47页 |
3.4.3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考察 | 第47-49页 |
3.4.4 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49-52页 |
3.4.5 生产工艺的验证 | 第52-53页 |
3.4.6 中试生产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川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55-78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4.2.1 材料 | 第55页 |
4.2.2 试剂 | 第55-56页 |
4.2.3 仪器 | 第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4.3.1 性状 | 第56页 |
4.3.2 鉴别 | 第56-58页 |
4.3.3 检查 | 第58-59页 |
4.3.4 浸出物 | 第59页 |
4.3.5 含量测定 | 第59-6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2-76页 |
4.4.1 性状 | 第62页 |
4.4.2 鉴别 | 第62-63页 |
4.4.3 检查 | 第63-66页 |
4.4.4 浸出物 | 第66-67页 |
4.4.5 含量测定 | 第67-75页 |
4.4.6 质量标准正文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川芎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78-88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5.2.1 材料 | 第78页 |
5.2.2 试剂 | 第78-79页 |
5.2.3 仪器 | 第7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5.3.1 考察内容 | 第79页 |
5.3.2 考察批次 | 第79-80页 |
5.3.3 试验方法依据 | 第80页 |
5.3.4 贮存条件 | 第80页 |
5.3.5 考察时间 | 第8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