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结构方案与能量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4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及特点第16-21页
        1.2.1 电动混合动力技术概况第17-19页
        1.2.2 飞轮混合动力技术概况第19-20页
        1.2.3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概况第20-21页
    1.3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优势与不足第21-25页
        1.3.1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的优势第21-23页
        1.3.2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的不足第23-25页
    1.4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第25-33页
        1.4.1 国外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第25-30页
        1.4.2 国内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第30-33页
    1.5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第33-39页
        1.5.1 车辆整体配置及各元件之间的优化匹配第33-34页
        1.5.2 不同制动强度下能量的回收控制第34页
        1.5.3 动力总成的协调控制第34-35页
        1.5.4 整车能量管理系统与最优控制策略的选择第35页
        1.5.5 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究第35-38页
        1.5.6 与其他车辆先进技术相结合第38-39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9-41页
第2章 液压混合动力结构分析及选型第41-57页
    2.1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构型第41-46页
        2.1.1 串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构型第41-42页
        2.1.2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构型第42-44页
        2.1.3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构型第44-45页
        2.1.4 液压混合动力构型对比分析第45-46页
    2.2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概况第46-50页
        2.2.1 串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第47-48页
        2.2.2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第48-50页
        2.2.3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第50页
    2.3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工作原理第50-51页
    2.4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结构的选型第51-53页
        2.4.1 单轴并联结构第51-52页
        2.4.2 双轴并联结构第52-53页
    2.5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耦合形式第53-56页
        2.5.1 牵引力合成式动力耦合第54页
        2.5.2 转速合成式动力耦合第54-55页
        2.5.3 转矩合成式动力耦合第55-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数学模型第57-85页
    3.1 整车数学模型第57-59页
        3.1.1 车辆运动模型第57-59页
        3.1.2 车轮模型第59页
    3.2 驾驶员模型第59页
    3.3 发动机模型第59-63页
    3.4 离合器模型第63-64页
    3.5 变速器模型第64-66页
    3.6 耦合器模型第66-67页
    3.7 液压泵/马达模型第67-74页
        3.7.1 液压泵/马达的数学模型第67-72页
        3.7.2 液压泵/马达的控制方式第72-74页
    3.8 液压蓄能器模型第74-80页
    3.9 车辆制动系统模型第80-83页
    3.10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第85-107页
    4.1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能量管理目标第85-86页
    4.2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功率流及车辆运行情况第86-92页
        4.2.1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功率流第86-87页
        4.2.2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运行工况第87-92页
    4.3 荷能状态、节油率、制动减速度的概念第92-94页
        4.3.1 液压蓄能器荷能状态的概念第92-93页
        4.3.2 节油率的概念第93页
        4.3.3 平均制动减速度的概念第93-94页
    4.4 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及燃油高效工作区边限的确定第94-95页
        4.4.1 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第94页
        4.4.2 发动机燃油高效工作区域的边界第94-95页
    4.5 车辆控制系统第95-101页
        4.5.1 控制系统原理图第95-96页
        4.5.2 模糊逻辑控制第96-101页
    4.6 阻力拟合计算第101-102页
    4.7 再生制动策略第102-104页
    4.8 驱动控制策略第104-105页
    4.9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5章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建模与仿真第107-121页
    5.1 整车仿真模型第109-112页
        5.1.1 AMESim 液压混合动力整车仿真模型第109-110页
        5.1.2 AMESim 原车仿真模型第110-112页
    5.2 仿真曲线分析第112-120页
        5.2.1 发动机启动过程第112-113页
        5.2.2 六工况循环第113-115页
        5.2.3 10-15 工况第115-116页
        5.2.4 ECE+EUDC 工况第116-118页
        5.2.5 UDDS 工况第118-120页
    5.3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6章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实验研究第121-137页
    6.1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实验样车第121-124页
    6.2 实验样车测试分析第124-134页
        6.2.1 节油性能测试第124-129页
        6.2.2 动力性能测试第129-130页
        6.2.3 制动性能测试第130-133页
        6.2.4 系统响应测试第133-134页
    6.3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7-141页
    7.1 总结第137-138页
    7.2 创新点第138-139页
    7.3 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3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低效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初期影响
下一篇: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低效人工林灌草和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