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 第11-13页 |
1.2.1 表面等离激元产生过程 | 第11-12页 |
1.2.2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Drude模型 | 第15-17页 |
2.3 金属表面SPP色散关系 | 第17-21页 |
2.4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波导 | 第21-24页 |
2.5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波导的损耗问题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方式 | 第27-34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光栅激发 | 第28-29页 |
3.3 棱镜激发 | 第29-31页 |
3.3.1 Otto结构激发表面等离激元 | 第29-30页 |
3.3.2 Kretschmann结构激发表面等离激元 | 第30-31页 |
3.4 高聚焦光束激发 | 第31页 |
3.5 近场激发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数值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34-35页 |
4.3 吸收边界条件 | 第35页 |
4.4 有限元法 | 第35-36页 |
4.5 数值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纳米金属/介质混合波导性质的研究 | 第38-48页 |
5.1 引言 | 第38-39页 |
5.2 模型和仿真结果 | 第39-46页 |
5.2.1 基本结构和仿真 | 第39-42页 |
5.2.2 模式特性和耦合强度 | 第42-44页 |
5.2.3 品质因数和归一化电磁场能量密度分布 | 第44-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