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梨成花机理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2 植物开花途径 | 第12-15页 |
2.1 光周期对成花的调控 | 第13页 |
2.2 赤霉素对成花的调控 | 第13-14页 |
2.3 开花抑制因子 | 第14页 |
2.4 春化作用 | 第14页 |
2.5 成花的自主调控 | 第14-15页 |
2.6 开花途径整合因子 | 第15页 |
3 成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3.1 FT/TFL1基因家族 | 第15-19页 |
4 影响植物成花的生理因素 | 第19-22页 |
4.1 内源激素对成花的影响 | 第19-21页 |
4.2 营养物质对成花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成花相关基因LFY,TFL1和FT的克隆 | 第22-38页 |
摘要 | 第22-2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1.2 菌种及试剂 | 第23页 |
1.3 DNA的提取 | 第23页 |
1.4 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1.5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4-25页 |
1.6 ‘金坠’梨成花相关基因PbLFY、PbTFL1和PbFT的克隆 | 第25-26页 |
1.7 序列比对分析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1 成花相关基因PbLFY、PbTFL1和PbFT的克隆 | 第26-30页 |
2.2 PbFT和PbTFL1基因的序列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2.3 LFY、TFL1和FT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2-33页 |
2.4 PbLFY、PbTFL1和PbFT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分析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金坠’梨成花相关基因PbLFY、PbTFL1和PbFT的时空表达特性 | 第38-48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1.2 菌种及试剂 | 第39页 |
1.3 成花相关基因PbLFY、PbTFL1和PbFT的时空表达特性 | 第39-41页 |
1.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2.1 ‘金坠’梨花芽分化时期的观察 | 第41-42页 |
2.2 PbLFY、PbTFL1和PbFT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特性 | 第42-44页 |
2.3 PbLFY、PbTFL1和PbFT基因在花芽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3.1 ‘金坠’梨PbLFY、PbTFL1和PbFT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46-47页 |
3.2 ‘金坠’梨PbLFY、PbTFL1和PbFT基因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拉枝对‘翠冠’梨成花的影响 | 第48-64页 |
摘要 | 第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1.1 材料 | 第48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1.3 拉枝处理对成花相关基因LFY、TFL1和FT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1.4 花芽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49-50页 |
1.5 花芽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2.1 拉枝对成花率的影响 | 第51页 |
2.2 拉枝对成花相关基因LFY、TFL1和FT表达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 拉枝对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53-56页 |
2.4 拉枝处理对花芽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56-59页 |
2.5 拉枝处理后影响成花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外源激素对梨杂种后代成花的影响 | 第64-82页 |
摘要 | 第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64-65页 |
1.2 激素处理对成花相关基因LFY、TFL1和FT表达的影响 | 第65页 |
1.3 激素处理对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8页 |
2.1 外源激素对形成花芽个数的影响 | 第65-66页 |
2.3 外源激素对成花相关基因LFY、TFL1和FT表达的影响 | 第66-68页 |
2.4 外源激素对花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71页 |
2.5 外源激素对花芽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71-74页 |
2.6 各成花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8页 |
3 讨论 | 第78-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