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对钎焊金刚石工具结合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钎焊钻头切削发热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单颗钎焊金刚石颗粒结合界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18-35页 |
2.1 钎焊金刚石钻头使用寿命的研究 | 第18-20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0页 |
2.3 实验试样制备与观察分析 | 第20-26页 |
2.3.1 钻头试样的三维体式形貌分析 | 第20-23页 |
2.3.2 王水腐蚀与超声波清洗 | 第23-24页 |
2.3.3 金刚石表面显微形貌分析 | 第24-26页 |
2.4 离子减薄单颗金刚石表面碳化物层的研究 | 第26-29页 |
2.4.1 离子减薄仪简介 | 第26-27页 |
2.4.2 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27-29页 |
2.5 研磨单颗金刚石表面碳化物层的研究 | 第29-30页 |
2.5.1 样品制备 | 第29页 |
2.5.2 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29-30页 |
2.6 碎裂单颗金刚石表面碳化物层的研究 | 第30-33页 |
2.6.1 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2.6.2 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31-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单颗金刚石磨削过程温度场仿真 | 第35-62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几何模型 | 第36-38页 |
3.3 材料模型及热分析类型 | 第38-41页 |
3.3.1 材料模型 | 第38-40页 |
3.3.2 胎体、碳化物、金刚石、空气等物质的导热系数比较 | 第40-41页 |
3.3.3 热分析类型 | 第41页 |
3.4 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3.5 界面处理 | 第43-44页 |
3.6 边界条件 | 第44-55页 |
3.6.1 初始温度条件 | 第46页 |
3.6.2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 | 第46-50页 |
3.6.2.1 三类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3.6.2.2 两模型热流密度的计算 | 第47-50页 |
3.6.3 热对流的边界条件 | 第50-54页 |
3.6.3.1 小尺寸自然对流换热 | 第50-52页 |
3.6.3.2 自然对流换热 | 第52-53页 |
3.6.3.3 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 第53-54页 |
3.6.4 辐射换热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3.7 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55-56页 |
3.8 有、无碳化物层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3.8.1 金刚石磨削岩石过程的温度场分布云图 | 第57-59页 |
3.8.2 固定路径的温度曲线 | 第59-60页 |
3.8.3 固定节点的温度曲线 | 第60-6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4.1 结论 | 第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