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论文--设计、计算、图解论文

亲子装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1.1 亲子装的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第8页
        1.1.2 家庭结构的变化第8-9页
        1.1.3 生活方式的改变第9页
        1.1.4 文化风潮的影响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2章 亲子装概况第12-22页
    2.1 亲子装产品的定义第12页
    2.2 亲子装产品的分类第12-16页
        2.2.1 以人群分类的亲子装第12页
        2.2.2 以用途分类的亲子装第12-14页
        2.2.3 以消费层次分类的亲子装第14-15页
        2.2.4 以设计风格分类的亲子装第15-16页
    2.3 亲子装发展过程及现状第16-18页
    2.4 亲子装设计的价值第18-21页
        2.4.1 亲子装的情感价值第18-19页
        2.4.2 亲子装的文化价值第19-20页
        2.4.3 亲子装的社会价值第20-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亲子装产品设计的市场分析与研究第22-32页
    3.1 国内外亲子装市场与产品调研分析第22-28页
        3.1.1 问题提出第22页
        3.1.2 调研内容与方法第22页
        3.1.3 实施步骤第22-23页
        3.1.4 实施与结果分析第23-28页
    3.2 国内亲子装消费者问卷调研与分析第28-31页
        3.2.1 问题提出第28-29页
        3.2.2 调查方案的设计第29页
        3.2.3 调查结果分析第29-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当前亲子装产品设计的不足与反思第32-38页
    4.1 当前亲子装产品设计所存在的不足第32-33页
        4.1.1 设计的同质化现象第32页
        4.1.2 忽视亲子装产品质量第32页
        4.1.3 服装安全性的欠缺第32-33页
        4.1.4 可搭配的周边配饰较少第33页
        4.1.5 设计缺乏创新性第33页
    4.2 亲子装设计理念的反思第33-36页
        4.2.1 针对家庭角色的个人特质,把握共性与个性第33-34页
        4.2.2 提倡绿色环保的设计第34-35页
        4.2.3 提高服装的安全性第35页
        4.2.4 提高亲子装的品质感第35页
        4.2.5 应具有趣味、互动、联系的设计第35-36页
    4.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5章 亲子装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第38-56页
    5.1 亲子装的设计原则第38-44页
        5.1.1 实用性第38-40页
        5.1.2 标示性第40-41页
        5.1.3 系列性第41-42页
        5.1.4 情感性第42-44页
    5.2 亲子装产品的设计方法第44-50页
        5.2.1 系列风格第44页
        5.2.2 造型元素第44-46页
        5.2.3 色彩元素第46-47页
        5.2.4 面辅料元素第47-48页
        5.2.5 图案元素第48-49页
        5.2.6 工艺与细节元素第49-50页
        5.2.7 配饰元素第50页
    5.3 亲子装设计发展趋势第50-54页
        5.3.1 设计呈现多元化第51页
        5.3.2 设计个性化第51-52页
        5.3.3 设计具有本土元素第52-53页
        5.3.4 注重主题性的系列化设计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6章 亲子装产品的设计实践与创新第56-60页
    6.1 设计灵感来源第56-57页
    6.2 设计探索与实践第57页
    6.3 设计完成效果图第57-60页
第7章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6页
致谢第66-68页
附录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托斯卡纳乡村风格在女士家居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北京涂鸦艺术的公众性与生存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