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高速光模数转换器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模数转换的主要过程和参数 | 第9-11页 |
1.1.2 电子模数转换系统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困难 | 第11-12页 |
1.1.3 光子高速模数转换ADC系统的可行性和主要优势 | 第12页 |
1.2 光模数转换ADC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分类 | 第12-13页 |
1.3 光辅助模数转换ADC方案典例 | 第13-14页 |
1.4 光采样、电量化模数转换ADC方案典例 | 第14-17页 |
1.4.1 时分复用模数转换ADC方案 | 第15页 |
1.4.2 波分复用模数转换ADC方案 | 第15-16页 |
1.4.3 光采样、电量化方案缺陷 | 第16-17页 |
1.5 电采样、光量化模数转换ADC方案典例 | 第17页 |
1.6 全光采样、量化模数转换ADC方案典例 | 第17-21页 |
1.6.1 光空间偏转量化方案 | 第17-18页 |
1.6.2 光相位调制采样与光空间偏转量化方案 | 第18页 |
1.6.3 基于SOA偏振旋转的偏振采样量化方案 | 第18-19页 |
1.6.4 基于光孤子自频移效应的光采样量化方案 | 第19-20页 |
1.6.5 Taylor相位编码方案 | 第20-21页 |
1.7 本论文的选题和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1.7.1 本论文的选题 | 第21页 |
1.7.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方法原理 | 第23-33页 |
2.1 M-Z电光调制器工作原理 | 第23-26页 |
2.2 Taylor电极加倍型相位编码模数转换方案 | 第26-27页 |
2.3 Taylor电极加倍型模数转换方案优势和缺陷 | 第27-28页 |
2.4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ADC方案的基本结构 | 第28-29页 |
2.5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ADC方案的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2.6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M-Z调制器的倍频信号产生 | 第33-46页 |
3.1 基于光学倍频法产生毫米波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3.1.1 光外差法 | 第33-34页 |
3.1.2 单纵模双波长激光技术法 | 第34-35页 |
3.1.3 光外调制法 | 第35-36页 |
3.2 基于M-Z倍频法的1倍频原理 | 第36-37页 |
3.3 基于M-Z倍频法的2倍频原理 | 第37-40页 |
3.4 基于M-Z倍频法的4倍频原理 | 第40-41页 |
3.5 基于M-Z倍频法的8倍频原理 | 第41-43页 |
3.6 基于M-Z倍频法的16倍频原理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方法模拟仿真 | 第46-59页 |
4.1 OptiSystem介绍和MATLAB Component编写设置 | 第46-48页 |
4.2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方法模拟仿真 | 第48-54页 |
4.2.1 一倍频原信号支路仿真 | 第48-50页 |
4.2.2 二倍频支路仿真 | 第50-51页 |
4.2.3 四倍频支路仿真 | 第51-52页 |
4.2.4 八倍频支路仿真 | 第52-53页 |
4.2.5 十六倍频支路仿真 | 第53-54页 |
4.3 性能分析及问题讨论 | 第54-57页 |
4.3.1 基于M-Z倍频法的光学相位编码方法采样速率和量化精度分析 | 第54-55页 |
4.3.2 十六倍频支路的信噪比与M-Z调制器消光比的关系 | 第55-56页 |
4.3.3 十六倍频支路的信噪比与功率失配的关系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59-60页 |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5.3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