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18页 |
1.1 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认识 | 第13页 |
1.2 黄芪及黄芪多糖 | 第13页 |
1.3 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2型糖尿病与餐后血糖 | 第15页 |
1.5 2型糖尿病与胰岛β细胞 | 第15页 |
1.6 2型糖尿病与microRNA(miRNA) | 第15-16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黄芪多糖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剂 | 第18页 |
2.1.2 仪器 | 第18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1.4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构建 | 第18页 |
2.1.5 药物干预 | 第18-19页 |
2.1.6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 | 第19-21页 |
2.2.1 大鼠FBG | 第19-20页 |
2.2.2 大鼠饮水量、饮食量、尿量和体重 | 第20-21页 |
2.2.3 大鼠血清中TG、TC、HLD-C、LDL-C、ALT、TP | 第21页 |
2.3 讨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及其α-淀粉酶抑制作用研究 | 第24-2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3.1.1 试剂 | 第24页 |
3.1.2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4页 |
3.1.3 仪器 | 第24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3.1.5 APS对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6 APS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 | 第25页 |
3.1.7 统计学方法 | 第25页 |
3.2 结果 | 第25-26页 |
3.2.1 APS对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APS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 第26页 |
3.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的影响 | 第28-35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4.1.1 试剂 | 第28页 |
4.1.2 仪器和软件 | 第28页 |
4.1.3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4.1.4 胰腺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8-29页 |
4.1.5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4.2 结果 | 第29-33页 |
4.2.1 APS对T2DM大鼠FINS水平和HOMA-β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2 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0-31页 |
4.2.3 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变化 | 第31-32页 |
4.2.4 大鼠新生胰岛β细胞的数量 | 第32-33页 |
4.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黄芪多糖对实验性T2DM大鼠miR325P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 第35-44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5.1.1 试剂 | 第35页 |
5.1.2 仪器 | 第35页 |
5.1.3 血清/胰腺组织RNA提取、纯化和质检 | 第35页 |
5.1.4 血清miRNA定量PCR芯片实验 | 第35-36页 |
5.1.5 血清中差异表达mi RNA的筛选 | 第36-37页 |
5.1.6 血清miRNA芯片结果的胰腺组织Real Time-qPCR验证 | 第37页 |
5.1.7 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 第37页 |
5.2 结果 | 第37-42页 |
5.2.1 T2DM组和APS组治疗大鼠之间差异表达的血清miRNA | 第37-38页 |
5.2.2 血清差异表达mi RNA的胰腺组织Real Time-qPCR(RT-qPCR)验证 | 第38-40页 |
5.2.3 差异表达mi 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 第40-42页 |
5.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