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22页 |
一、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一)住房保障 | 第15-16页 |
(二)新就业人员 | 第16-17页 |
(三)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 | 第17页 |
二、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 第17-22页 |
(一)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 | 第18-20页 |
(二)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专有特征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2-28页 |
一、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一)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证 | 第22-23页 |
(二)完善公共福利制度的重要举措 | 第23-24页 |
(三)转变住房观念的重要推力 | 第24-25页 |
二、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一)社会环境 | 第25页 |
(二)经济环境 | 第25-26页 |
(三)政策法制环境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8-35页 |
一、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一)一般原则 | 第28-29页 |
(二) 特有原则:协助原则 | 第29-30页 |
二、主体制度 | 第30-31页 |
(一)责任主体 | 第30页 |
(二)保障对象 | 第30-31页 |
三、保障方式 | 第31-32页 |
(一) 实物租赁与货币补贴 | 第31-32页 |
(二) 只租不售 | 第32页 |
四、保障程序 | 第32-33页 |
(一) 面向个人(家庭)的保障程序 | 第32-33页 |
(二) 面向单位整体的保障程序 | 第33页 |
五、监管方式 | 第33-35页 |
(一)委托专业机构监管 | 第33-34页 |
(二)新就业人员自我监管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 第35-41页 |
一、制度环境现状 | 第35-38页 |
(一)制度化法律化不足 | 第35-36页 |
(二)协助原则体现不足 | 第36-37页 |
(三)主体制度有待完善 | 第37页 |
(四)公租房租与售并行 | 第37-38页 |
(五)公租房出租模式单一 | 第38页 |
(六)公租房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 第38页 |
二、现实因素的阻碍 | 第38-41页 |
(一)适足房源供应不足 | 第38-39页 |
(二)政府财政的压力 | 第39页 |
(三)新就业人员对公共租赁住房认知度低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41-48页 |
一、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一)将新就业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 | 第41-42页 |
(二)提升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文件的法律层级 | 第42页 |
二、转变社会力量参与模式 | 第42-43页 |
(一)政府承租私人租赁住房再转租 | 第42-43页 |
(二)鼓励“青年社区”等建设项目 | 第43页 |
三、建立新就业人员信息管理和共享制度 | 第43-44页 |
(一)建立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个人信息系统 | 第43-44页 |
(二)建立新就业人员信息共享制度 | 第44页 |
四、完善建设和配套制度 | 第44-46页 |
(一)合理化公租房和配套设施建设 | 第44-45页 |
(二)完善公积金提取支付房屋租金制度 | 第45-46页 |
五、完善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方式 | 第46-47页 |
(一)细化保障标准 | 第46页 |
(二)鼓励新就业人员合租 | 第46-47页 |
六、规范私人房屋租赁市场运行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