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图目录 | 第16-17页 |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 1 绪论 | 第18-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0页 |
| ·论文的框架 | 第20-22页 |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 第23-24页 |
| 2 生态经济化文献综述 | 第24-52页 |
| ·生态经济化的研究对象 | 第24-31页 |
| ·环境容量 | 第24-25页 |
| ·气候资源 | 第25-27页 |
| ·分类述评:生态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 第27-31页 |
| ·生态经济化的理论基础 | 第31-45页 |
| ·物品分类理论 | 第31-34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34-38页 |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8-45页 |
| ·生态经济化的理论分支 | 第45-49页 |
| ·排污权交易理论 | 第45-46页 |
| ·生态补偿理论 | 第46-48页 |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48-49页 |
| ·研究述评 | 第49-52页 |
| 3 生态经济化理论分析框架 | 第52-68页 |
| ·生态经济化 | 第52-63页 |
| ·社会总资本的构成及其关系 | 第52-53页 |
| ·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 第53-56页 |
| ·生态经济化的原因 | 第56-57页 |
| ·生态经济化的思路 | 第57-63页 |
| ·生态经济化制度 | 第63-68页 |
| ·生态经济化与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 | 第63-64页 |
| ·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的若干基本条件 | 第64-66页 |
| ·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的绩效理论 | 第66-68页 |
| 4 区域内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以嘉兴市排污权有偿使用案为例 | 第68-98页 |
| ·案例:中国嘉兴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探索与推广 | 第68-72页 |
| ·嘉兴市秀洲区率先在区级层面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 第68-69页 |
| ·嘉兴市率先在地级市层面大胆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 第69-71页 |
| ·环太湖流域乃至更大范围推广移植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 第71-72页 |
| ·假说:从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到生态经济化理论假说 | 第72-78页 |
| ·观点述评 | 第72-74页 |
| ·生态经济化理论假说 | 第74-78页 |
| ·求证之一:生态经济化制度移植所需条件的模型解释 | 第78-87页 |
| ·排污权搜寻模型 | 第79-81页 |
| ·政府的行为策略 | 第81页 |
| ·企业的行为策略 | 第81-82页 |
| ·最优制度安排 | 第82-87页 |
| ·求证之二: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 第87-91页 |
| ·境容量有限遭遇总量控制制度是生态经济化的前提 | 第87-88页 |
| ·产权的可分解性避免了生态经济化的意识形态约束 | 第88页 |
| ·排污权二级市场的可置信承诺赋予企业生态经济化的理性预期 | 第88-89页 |
| ·利益诉求的错位使得生态经济化过程各个主体各得其所 | 第89-90页 |
| ·隐性一致同意的公众意识助推了生态经济化制度的实施 | 第90页 |
| ·在线监控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排污权有偿使用提供了技术条件 | 第90-91页 |
| ·规范分析: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91-98页 |
| ·关于排污权本质的思考 | 第91-92页 |
| ·关于排污权总量的思考 | 第92-93页 |
| ·关于排污权价格的思考 | 第93-95页 |
| ·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思考 | 第95-98页 |
| 5 区域间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纠纷案为例 | 第98-118页 |
| ·案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纠纷案 | 第98-102页 |
| ·污染与反污染的斗争 | 第98-99页 |
| ·要补偿与未补偿的争论 | 第99-100页 |
| ·要补偿与要赔偿的较量 | 第100-102页 |
| ·假说:基于组合式生态补偿方式的生态经济化 | 第102-105页 |
| ·求证之一:组合式生态补偿资金的决定 | 第105-111页 |
| ·组合式生态补偿资金的决定Ⅰ:上游政府到底拥有多大的收益权? | 第105-108页 |
| ·生态补偿资金的决定Ⅱ:下游政府又该补偿多少? | 第108-111页 |
| ·求证之二:复杂区域关系的原因剖析 | 第111-113页 |
| ·生态补偿利益诉求模糊 | 第111-112页 |
| ·生态补偿信息传递不畅 | 第112页 |
| ·生态补偿政策设计有偏 | 第112-113页 |
| ·规范分析:以生态经济化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113-118页 |
|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设计生态补偿机制 | 第113-115页 |
| ·按照成本—收益关联原则建立组合式生态补偿机制 | 第115-116页 |
|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116-118页 |
| 6 国际间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CDM框架下的生态投资分析 | 第118-136页 |
| ·故事:基于CDM项目的生态投资及其偏好 | 第118-122页 |
| ·生态投资及其问题 | 第118-120页 |
| ·生态投资相关文献 | 第120-122页 |
| ·假说:生态投资偏好的理论假说 | 第122-126页 |
| ·样本选择与指标解释 | 第122-123页 |
| ·技术效率的测度 | 第123-124页 |
| ·内部收益率陷阱 | 第124-126页 |
| ·求证:生态投资具有生态效应、技术效率和制度性收益偏好 | 第126-134页 |
| ·基本结论 | 第134-136页 |
| 7 生态经济化战略构想 | 第136-146页 |
| ·生态资源有偿化战略 | 第136-137页 |
| ·生态保护补偿战略 | 第137页 |
| ·生态环境投资战略 | 第137-138页 |
| ·生态经济化战略选择 | 第138-146页 |
| ·指标解释 | 第139-141页 |
| ·计量模型和描述性统计 | 第141-142页 |
| ·模型计算与实证结果 | 第142-146页 |
| 8 结论与启示 | 第146-1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 ·生态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 第147-149页 |
|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第149-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64-166页 |
| 致谢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