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激光冷却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有序束和晶化束 | 第15-18页 |
1.4 本论文的意义和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重离子储存环CSRe和激光冷却实验设备 | 第20-48页 |
2.1 重离子储存环HIRFL-CSR | 第20-22页 |
2.2 储存环中离子束的冷却方法 | 第22-28页 |
2.2.1 随机冷却 | 第22-23页 |
2.2.2 电子冷却 | 第23-25页 |
2.2.3 激光冷却 | 第25-28页 |
2.2.4 协同冷却 | 第28页 |
2.3 储存环中离子束的加热机制 | 第28-29页 |
2.4 RF-buncher系统 | 第29-32页 |
2.4.1 RF-buncher系统的结构 | 第29-31页 |
2.4.2 RF-buncher在储存环中的其它应用 | 第31-32页 |
2.5 束流诊断系统 | 第32-44页 |
2.5.1 DCCT | 第32-33页 |
2.5.2 单丝 | 第33-34页 |
2.5.3 狭缝 | 第34-35页 |
2.5.4 荧光屏 | 第35-36页 |
2.5.5 Beam Position Monitor | 第36-37页 |
2.5.6 pick-up极板 | 第37-39页 |
2.5.7 肖特基频谱仪 | 第39-44页 |
2.6 荧光探测器系统 | 第44-46页 |
2.7 数据获取系统 | 第46-48页 |
第三章 CSRe上相对论能量~(12)C~(3+)离子的脉冲激光冷却实验 | 第48-88页 |
3.1 激光器系统 | 第50-52页 |
3.2 脉冲激光冷却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3.3 ~(12)C~(3+)离子束纵向动力学结果及分析 | 第56-61页 |
3.4 ~(12)C~(3+)和16O4+的寿命、占比测量 | 第61-71页 |
3.4.1 ~(12)C~(3+)、16O4+的分离 | 第62-63页 |
3.4.2 ~(12)C~(3+)、16O4+的寿命和比例测量 | 第63-66页 |
3.4.3 储存环中离子束损失机制和寿命计算 | 第66-70页 |
3.4.4 储存环中协同冷却的初步测试 | 第70-71页 |
3.5 ~(12)C~(6+)离子束纵向动力学结果及分析 | 第71-77页 |
3.6 ESR上~(12)C~(3+)离子的激光冷却实验及结果 | 第77-80页 |
3.7 CSRe上~(16)C~(5+)离子激光冷却实验的准备 | 第80-88页 |
3.7.1 CSRe上~(16)C~(5+)离子激光冷却的实验装置和研究内容 | 第80-83页 |
3.7.2 连续激光器的结构和参数 | 第83-85页 |
3.7.3 CPM荧光探测器计数估算 | 第85页 |
3.7.4 新型荧光探测器的设计 | 第85-88页 |
第四章 储存环中激光冷却的模拟工作 | 第88-103页 |
4.1 储存环中激光冷却过程模拟 | 第88-94页 |
4.2 离子束纵向动力学模拟 | 第94-99页 |
4.3 肖特基频谱模拟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3-115页 |
5.1 总结 | 第103-104页 |
5.2 展望 | 第104-115页 |
5.2.1连续激光结合脉冲激光实现激光冷却 | 第104-107页 |
5.2.2 CSRe上相对论能量高电荷态离子的XUV激光谱学 | 第107-109页 |
5.2.3 大型加速器HIAF上的激光冷却及激光谱学实验研究 | 第109-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