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2.1 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2.2 基于CAS理论的城市空间系统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3 山地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第25-2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31页 |
1.3.1 实证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6页 |
1.4.1 山地城市 | 第31-33页 |
1.4.2 适应性 | 第33页 |
1.4.3 生态适应性 | 第33-34页 |
1.4.4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阐述 | 第36-52页 |
2.1 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 第36-40页 |
2.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36-37页 |
2.1.2 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 第37页 |
2.1.3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37-39页 |
2.1.4 “绿色化”思想 | 第39-40页 |
2.2 生态适应性理论 | 第40-43页 |
2.2.1 理念发展 | 第40-41页 |
2.2.2 适应性的特点 | 第41-42页 |
2.2.3 适应性过程机制 | 第42-43页 |
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43-47页 |
2.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生 | 第43-44页 |
2.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44-45页 |
2.3.3 复杂适应系统模型的基本特性 | 第45-47页 |
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47-50页 |
2.4.1 景观生态学发展态势 | 第48页 |
2.4.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空间理论 | 第48-49页 |
2.4.3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 第49-50页 |
2.5 相关理论经验总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山地城市复杂系统适应性特征与机制 | 第52-88页 |
3.1 山地城市空间系统的一般系统特征 | 第52-54页 |
3.2 CAS理论视角下山地城市复杂系统的主体和特征 | 第54-66页 |
3.2.1 CAS理论视角下山地城市复杂系统特征 | 第55-61页 |
3.2.2 CAS与山地城市空间系统的主体辨析 | 第61-64页 |
3.2.3 山地城市空间系统复杂适应性概念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3.3 山地城市空间系统的复杂性及适应性 | 第66-76页 |
3.3.1 山地城市空间系统复杂性表现 | 第66-70页 |
3.3.2 山地城市空间系统的适应性作用 | 第70-75页 |
3.3.3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 第75-76页 |
3.4 山地城市空间复杂系统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76-86页 |
3.4.1 山地城市空间增长外部刺激因素的界定 | 第77-78页 |
3.4.2 山地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78-86页 |
3.5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山地城市空间增长约束模型 | 第88-115页 |
4.1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分析 | 第88-92页 |
4.2 山地城市用地增长约束模型 | 第92-104页 |
4.2.1 山地城市增长影响因子界定 | 第92-97页 |
4.2.2 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97-98页 |
4.2.3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98-102页 |
4.2.4 山地城市空间管制“四区划分” | 第102-104页 |
4.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长汀县生态适度人口规模预测 | 第104-113页 |
4.3.1 长汀县人口现状、增长特征及趋势 | 第104-106页 |
4.3.2 研究模型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4.3.3 长汀县生态足迹计算 | 第109-110页 |
4.3.4 长汀县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110-113页 |
4.3.5 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长汀县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估算 | 第113页 |
4.4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公平性测度模型 | 第115-129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6-118页 |
5.2.1 公平性 | 第116-117页 |
5.2.2 城市生态空间 | 第117-118页 |
5.3 测度模型构建 | 第118-120页 |
5.3.1 可达性测度模型 | 第118页 |
5.3.2 公平性测度模型 | 第118-120页 |
5.3.3 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公平性研究思路 | 第120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120-128页 |
5.4.1 研究区概况 | 第120-121页 |
5.4.2 数据及其预处理 | 第121页 |
5.4.3 研究结果 | 第121-128页 |
5.5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山地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系统建模 | 第129-146页 |
6.1 背景与研究区概况 | 第129-131页 |
6.1.1 背景 | 第129-130页 |
6.1.2 研究区概况 | 第130-131页 |
6.2 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 | 第131-135页 |
6.2.1 概念 | 第131-132页 |
6.2.2 生态敏感性各因子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 第132页 |
6.2.3 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132-135页 |
6.3 城市景观生态网络构建模型 | 第135-137页 |
6.3.1 概念模型 | 第135-136页 |
6.3.2 城市景观生态网络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6.4 基于最小耗费路径的廊道模拟 | 第137-142页 |
6.4.1 生态斑块 | 第138页 |
6.4.2 基于最小耗费路径的廊道模拟 | 第138-142页 |
6.5 “斑-廊-网-基-体”模式的景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 第142-144页 |
6.6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山地城市-区域遗产廊道网络系统建模 | 第146-166页 |
7.1 引言 | 第146-148页 |
7.2 相关概念模型 | 第148-151页 |
7.2.1 遗产 | 第148页 |
7.2.2 遗产廊道 | 第148-151页 |
7.2.3 文化生态思想 | 第151页 |
7.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数据 | 第151-153页 |
7.3.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153页 |
7.3.2 基础数据 | 第153页 |
7.4 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方法 | 第153-156页 |
7.4.1 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 | 第153-154页 |
7.4.2 模型选取 | 第154-155页 |
7.4.3 遗产廊道网络构建思路 | 第155-156页 |
7.5 研究结果 | 第156-165页 |
7.5.1 自然基底分析 | 第156-158页 |
7.5.2 遗产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 第158-160页 |
7.5.3 遗产廊道网络构建 | 第160-165页 |
7.6 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0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6-168页 |
8.1.1 从CAS理论视角揭示了山地城市复杂系统的适应性特征 | 第166页 |
8.1.2 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山地城市空间增长的约束模型 | 第166-167页 |
8.1.3 从社会生态视角测度了基于弱势群体可达性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布局的公平性 | 第167页 |
8.1.4 从景观生态视角构建了山地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系统 | 第167-168页 |
8.1.5 从文化生态视角构建了山地城市-区域遗产廊道网络系统 | 第168页 |
8.2 研究创新点 | 第168-16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9-170页 |
附录 | 第170-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