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8-34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三、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17-34页 |
| 第一章 “风俗版画”的源生 | 第34-55页 |
| 第一节“西画东渐”对传统版画的影响 | 第34-39页 |
| 第二节“焦点透视”介入后民间木刻的改化 | 第39-44页 |
| 第三节 书籍插图新内容的出现与传统版画题材的转变 | 第44-55页 |
| 第二章 “风俗版画”的发展 | 第55-88页 |
| 第一节 社会整体结构改变及“移风易俗”的开展 | 第55-61页 |
| 第二节 “通俗美术”的勃兴与“改良年画”运动 | 第61-73页 |
| 第三节 制作群体、销售群体、地域性的影响 | 第73-83页 |
| 第四节 “机械印刷时代”开启与“风俗版画”式微 | 第83-88页 |
| 第三章 “风俗版画”的分类 | 第88-125页 |
| 第一节 战事题材 | 第88-93页 |
| 第二节 讽刺题材 | 第93-100页 |
| 第三节 市井生活题材 | 第100-111页 |
| 第四节 维新启蒙题材 | 第111-125页 |
| 第四章 “风俗版画”的视觉建构及其功能 | 第125-145页 |
| 第一节 造型、透视、构图 | 第125-132页 |
| 第二节 平面性与空间感 | 第132-135页 |
| 第三节 技术、趣味与新风格的形成 | 第135-139页 |
| 第四节 大众审美及社会功能 | 第139-145页 |
| 结语 | 第145-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 附表 | 第153-173页 |
| 附图 | 第173-214页 |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汇总 | 第214-215页 |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