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1. 秸秆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 ·秸秆利用的意义 | 第10页 |
|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 2. 生物质炭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生物质炭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生物质炭的降解 | 第12-14页 |
| ·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 第14-17页 |
| 3. 土壤有机碳 | 第17-20页 |
| ·土壤有机碳的概念 | 第17页 |
| ·土壤有机质(碳)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黑碳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 第19-20页 |
| 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CO_2释放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22-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供试土壤 | 第22-23页 |
|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23页 |
| ·培育试验 | 第23页 |
|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CO_2释放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25-27页 |
|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代谢熵和微生物商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29页 |
| 4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用△~(13)C方法研究添加生物质炭下对红壤水稻土总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 第30-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采样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31页 |
|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31页 |
| ·培养方法 | 第31-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计算方法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培养3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 第32-35页 |
| ·培养9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 第35-37页 |
| ·培养18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 第37-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铜锌污染土壤的改良作用 | 第42-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供试土壤 | 第42-43页 |
|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中水溶态、有效态铜含量的影响 | 第43-48页 |
|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水溶态、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 | 第48-52页 |
| 3. 讨论 | 第52-53页 |
| 4. 结论 | 第53-54页 |
|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54-56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54页 |
| 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3. 不足之处 | 第55页 |
| 4.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