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简介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3.2 桥梁损伤识别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3.3 桥梁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建模及索力优化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济南黄河大桥简介 | 第23-24页 |
2.3 济南黄河大桥有限元建模 | 第24-29页 |
2.3.1 主梁单元模拟 | 第24页 |
2.3.2 索塔单元模拟 | 第24-25页 |
2.3.3 斜拉索单元模拟 | 第25-26页 |
2.3.4 边跨桥墩模拟 | 第26页 |
2.3.5 边界条件及支座模拟 | 第26页 |
2.3.6 荷载模拟 | 第26-27页 |
2.3.7 黄河大桥的有限元模型 | 第27-29页 |
2.4 索力优化 | 第29-34页 |
2.4.1 合理成桥状态 | 第29页 |
2.4.2 模型的索力计算及优化 | 第29-34页 |
2.4.3 最终的成桥状态确定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桥梁结构预警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3.3 车道单元及车辆荷载模拟 | 第36-37页 |
3.4 影响线及最不利加载位置 | 第37-39页 |
3.4.1 跨中挠度影响线及最不利加载位置 | 第38页 |
3.4.2 主梁应力最大处的应力影响线及最不利加载位置 | 第38-39页 |
3.4.3 南索塔塔顶位移影响线及最不利加载位置 | 第39页 |
3.4.4 边跨11号拉索索力影响线及最不利加载位置 | 第39页 |
3.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 第39-45页 |
3.5.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载 | 第40页 |
3.5.2 荷载组合的加载 | 第40-42页 |
3.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结构响应 | 第42-45页 |
3.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 第45-48页 |
3.6.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荷载 | 第45-46页 |
3.6.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结构响应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弹塑性变形能力极限状态及抗震性能分析 | 第49-75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及PUSHOVER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4.2.1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简介 | 第49-50页 |
4.2.2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简介 | 第50-51页 |
4.3 能力谱法求解过程 | 第51-59页 |
4.3.1 设计需求谱 | 第52-55页 |
4.3.2 能力谱 | 第55页 |
4.3.3 性能点 | 第55-59页 |
4.4 斜拉桥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9-74页 |
4.4.1 斜拉桥模型分解 | 第59-60页 |
4.4.2 索塔分析 | 第60-70页 |
4.4.3 主梁分析 | 第70-74页 |
4.5 斜拉桥的弹塑性变形能力极限状态 | 第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黄河大桥预警指标体系及工程应用 | 第75-83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济南黄河大桥预警指标体系 | 第75-76页 |
5.3 工程应用 | 第76-81页 |
5.3.1 黄河大桥变形监测系统简介 | 第76页 |
5.3.2 索塔塔顶位移分析 | 第76-79页 |
5.3.3 主梁跨中挠度分析 | 第79-80页 |
5.3.4 黄河大桥使用状态评估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6.3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