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21页 |
第一部分 亲和素-生物素法制备携RGDS、尿激酶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及其对血栓靶向亲和力的实验研究 | 第21-41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1.2 制备携尿激酶及RGDS靶向微泡造影剂 | 第24-25页 |
1.3 结合尿激酶及RGDS微泡造影剂的理化性质检测 | 第25页 |
1.4 检测结合尿激酶及RGDS微泡造影剂在兔股动脉血栓模型中的稳定性 | 第25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2 结果 | 第26-32页 |
3 讨论 | 第32-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部分 低频诊断超声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体内溶栓效应及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 第41-69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3-49页 |
1.1 靶向微泡造影剂的制备 | 第43页 |
1.2 兔股动脉血栓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1.3 兔股动脉血栓溶栓的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1.4 超声检查 | 第47页 |
1.5 病理检查 | 第47页 |
1.6 溶栓效果的评价 | 第47-48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48-49页 |
1.8 质量控制 | 第49页 |
1.9 统计学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7页 |
3 讨论 | 第57-68页 |
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部分 超声联合靶向微泡、尿激酶溶栓后预防末梢微循环再栓塞的实验研究 | 第69-104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73-7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1.3 实验分组 | 第73页 |
1.4 超声检查 | 第73-74页 |
1.5 血清学检测 | 第74-75页 |
1.6 病理检查 | 第75-76页 |
1.7 免疫组化染色 | 第76-77页 |
1.8 质量控制 | 第77页 |
1.9 统计学分析 | 第77-7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78-79页 |
2 结果 | 第79-94页 |
3 讨论 | 第94-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2页 |
综述 超声联合微泡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 第122-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14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