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第2章 强制执行公证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2.1 强制执行公证的概念 | 第10页 |
2.2 强制执行公证的特征 | 第10-12页 |
2.2.1 预防性 | 第10页 |
2.2.2 预置性 | 第10-11页 |
2.2.3 特定性 | 第11页 |
2.2.4 强制性 | 第11-12页 |
2.3 强制执行公证的作用 | 第12-13页 |
2.3.1 威慑债务人,督促其自觉履约 | 第12页 |
2.3.2 疏减讼源,降低司法成本 | 第12页 |
2.3.3 强化职能,彰显制度价值 | 第12-13页 |
2.4 强制执行公证的法理基础 | 第13-16页 |
2.4.1 意思自治 | 第13页 |
2.4.2 执行承诺 | 第13-14页 |
2.4.3 效率与公正的法律价值平衡 | 第14-16页 |
第3章 强制执行公证制度中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 | 第16-34页 |
3.1 执行范围的争议 | 第16-20页 |
3.1.1 争议的演进 | 第16页 |
3.1.2 执行范围的法理分析 | 第16-17页 |
3.1.3 执行范围的实证分析 | 第17-20页 |
3.2 执行证书签发前审查程序的争议 | 第20-23页 |
3.2.1 核实权的来源及核实方式 | 第20-22页 |
3.2.2 执行标的的确定 | 第22页 |
3.2.3 当事人变更或补充公证债权文书的条款问题 | 第22-23页 |
3.3 执行证书的存废争议 | 第23-26页 |
3.3.1 执行证书的性质 | 第23-24页 |
3.3.2 执行证书的存废争议分析 | 第24-26页 |
3.4 强制执行公证债权文书不可诉的争议 | 第26-28页 |
3.4.1 基于债务人角度之不可诉 | 第27页 |
3.4.2 基于债权人角度之不可诉 | 第27页 |
3.4.3 最高院不可诉批复的解读 | 第27-28页 |
3.5 执行期间的争议 | 第28-31页 |
3.5.1 执行期间的起算 | 第28-30页 |
3.5.2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期间计算的影响 | 第30-31页 |
3.6 法院对强制执行文书的审查争议 | 第31-34页 |
3.6.1 审查方式争议 | 第31-32页 |
3.6.2 审查程序争议 | 第32-34页 |
第4章 强制执行公证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4-38页 |
4.1 扩大可强制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范围 | 第34页 |
4.2 明确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及核实程序 | 第34-35页 |
4.3 规范法院审查公证债权文书的制度 | 第35-36页 |
4.4 完善公证债权文书的执行救济措施 | 第36-3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