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5-16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 2.1 地理概况 | 第17页 |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19页 |
|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 3.1 样品采集 | 第19-21页 |
| 3.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 3.1.2 端元组分采集 | 第21页 |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 3.2.1 样品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第21-23页 |
| 3.2.2 样品铅同位素组成测定 | 第23-25页 |
| 第4章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 | 第25-47页 |
| 4.1 攀枝花市全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4.2 攀枝花全区重金属元素相关性 | 第28-30页 |
| 4.2.1 元素含量变异系数比较 | 第28-29页 |
| 4.2.2 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 4.3 攀枝花市不同区域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30-36页 |
| 4.3.1 攀枝花市不同区域重金属平面分布特征 | 第30-34页 |
| 4.3.2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 4.4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36-41页 |
| 4.4.1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变异系数比较 | 第36-38页 |
| 4.4.2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 4.5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 4.5.1 地质累积指数 | 第42页 |
| 4.5.2 内梅罗指数法 | 第42-43页 |
| 4.5.3 综合指数法 | 第43-44页 |
| 4.6 攀枝花全区评价结果 | 第44页 |
| 4.7 攀枝花不同区域评价结果 | 第44-47页 |
| 第5章 攀枝花地区土壤 Pb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 n 元混合方程的推导 | 第47-50页 |
| 5.1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 n 源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5.2 二元混合方程的建立 | 第48页 |
| 5.3 Pb 同位素三源混合方程的建立 | 第48-50页 |
| 第6章 土壤 Cd 污染的 Pb 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50-64页 |
| 6.1 铅同位素示踪重金属污染可行性研究 | 第50-51页 |
| 6.2 端元组分铅同位素组成 | 第51-52页 |
| 6.3 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52-54页 |
| 6.4 Pb-Cd 二元混合模型建立 | 第54-60页 |
| 6.4.1 元素-元素 | 第54-56页 |
| 6.4.2 比值-1/元素 | 第56-59页 |
| 6.4.3 端元组分贡献率 | 第59-60页 |
| 6.5 三元混合模型建立 | 第60-64页 |
| 6.5.1 比值-比值-比值 | 第60-62页 |
| 6.5.2 端元组分贡献率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