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套拨欺诈 | 第9-10页 |
1.2.2 复制卡欺诈 | 第10页 |
1.2.3 骚扰电话欺诈 | 第10页 |
1.2.4 垃圾短信欺诈 | 第10-11页 |
1.3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做的工作 | 第1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2-17页 |
2.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12-14页 |
2.1.1 UMTS系统网络构成 | 第12-14页 |
2.2 数据挖掘概述 | 第14页 |
2.3 选取的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分析工具 | 第14-16页 |
2.3.1 Oracle数据库概述 | 第14-15页 |
2.3.2 SAS工具 | 第15-16页 |
2.4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防套拨方法研究及设备配置 | 第17-33页 |
3.1 总体说明 | 第17-18页 |
3.2 套拨场景 | 第18-26页 |
3.2.1 场景一:通过长途区号套拨 | 第18-19页 |
3.2.2 场景二:通过长途接入号或内部接续号套拨 | 第19-22页 |
3.2.3 场景三:预付费套拨 | 第22-23页 |
3.2.4 场景四:多方通话及呼叫保持恶意套拨 | 第23页 |
3.2.5 场景五:呼转至特殊号码套拨 | 第23-24页 |
3.2.6 场景六:无权用户盗打国际 | 第24页 |
3.2.7 场景七:通过拦截IMSI/TMSI盗打电话 | 第24-25页 |
3.2.8 场景八:通过使用特殊字符盗打电话 | 第25页 |
3.2.9 场景九:通过号码携带RN号码盗打电话 | 第25-26页 |
3.3 防套拨规则 | 第26-29页 |
3.3.1 端局防套拨规则研究 | 第26-27页 |
3.3.2 关口局防套拨规则 | 第27-29页 |
3.4 设备防套拨配置方法举例 | 第29-32页 |
3.4.1 号码分析流程图 | 第29-31页 |
3.4.2 限呼分析 | 第31-32页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复制卡技术研究 | 第33-40页 |
4.1 概述 | 第33页 |
4.2 复制卡产生原理 | 第33-37页 |
4.3 复制卡解决方案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骚扰电话检测技术研究 | 第40-54页 |
5.1 背景 | 第40页 |
5.2 现状 | 第40-41页 |
5.3 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方法概述 | 第41-42页 |
5.3.1 决策树分类 | 第41-42页 |
5.3.2 贝叶斯分类 | 第42页 |
5.3.3 神经网络方法 | 第42页 |
5.4 基于贝叶斯的骚扰电话检测技术研究 | 第42-53页 |
5.4.1 贝叶斯分类器介绍 | 第42-44页 |
5.4.2 基于贝叶斯分类的骚扰电话检测技术分析流程 | 第44-45页 |
5.4.3 基于贝叶斯分类的骚扰电话检测技术分析过程 | 第45-49页 |
5.4.4 利用SAS系统实现骚扰电话样本预测 | 第49-53页 |
5.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垃圾短信检测技术研究 | 第54-64页 |
6.1 背景 | 第54页 |
6.2 垃圾短信监控和过滤的技术框架 | 第54-56页 |
6.2.1 实时过滤机制 | 第54-55页 |
6.2.2 话单分析机制 | 第55-56页 |
6.2.3 协议监测机制 | 第56页 |
6.3 垃圾短信检测主要方法 | 第56-58页 |
6.3.1 黑白名单过滤方法 | 第56-57页 |
6.3.2 关键词过滤方法 | 第57页 |
6.3.3 频率过滤方法 | 第57页 |
6.3.4 文本分类过滤方法 | 第57-58页 |
6.4 垃圾短信监测模型 | 第58-63页 |
6.4.1 黑白名单模块 | 第59-60页 |
6.4.2 相似度判断模块 | 第60页 |
6.4.3 关键词匹配模块 | 第60-61页 |
6.4.4 文本分类过滤模块 | 第61-63页 |
6.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