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符号对照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多糖简介 | 第13页 |
1.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菌株 | 第13-14页 |
1.2.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 | 第14-16页 |
1.2.3 影响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因素 | 第16-17页 |
1.2.4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 | 第17-21页 |
1.2.5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物化功能 | 第21页 |
1.2.6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 | 第21-22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产胞外多糖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42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4-26页 |
2.2.1 主要材料 | 第24-25页 |
2.2.2 培养基 | 第25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3.1 产胞外多糖菌株分离 | 第26页 |
2.3.2 多糖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3 菌株鉴定 | 第26-27页 |
2.3.4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2.3.5 粗多糖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6 MTS 法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 | 第29页 |
2.3.7 粗多糖对 T/B 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2.4.1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2.4.2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鉴定 | 第31-33页 |
2.4.3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3-39页 |
2.4.4 粗多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5 粗多糖对 T/B 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鼠李糖乳杆菌 KF5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42-52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3.2.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4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1 KF5 粗多糖的制备 | 第43页 |
3.3.2 多糖的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离子柱纯化 | 第43页 |
3.3.3 多糖的凝胶柱纯化 | 第43页 |
3.3.4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43-44页 |
3.3.5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3.6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3.7 水分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3.8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4页 |
3.3.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页 |
3.3.10 单糖组成分析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4.1 KF5 多糖的制备 | 第45页 |
3.4.2 多糖的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离子柱纯化 | 第45页 |
3.4.3 多糖的凝胶柱纯化 | 第45-47页 |
3.4.4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47-48页 |
3.4.5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3.4.6 化学组成分析 | 第48-49页 |
3.4.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3.4.8 单糖组成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鼠李糖乳杆菌 KF5 胞外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52-69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4.2.1 主要材料和培养基 | 第52-53页 |
4.2.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53页 |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4.3.1 胞外多糖对 T/B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 第53页 |
4.3.2 胞外多糖对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DGGE-PCR 分析人体粪便菌群的组成 | 第54-5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4.4.1 胞外多糖对 T/B 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2 胞外多糖对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3 KF5 EPS 对肠道菌群的益生功能 | 第59-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鼠李糖乳杆菌 KF5 胞外多糖 S2 的分子特性及其结构研究 | 第69-91页 |
5.1 前言 | 第69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69-70页 |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69-70页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5.3.1 多糖的毛细管电泳 | 第70页 |
5.3.2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70页 |
5.3.3 SEC-MALLS-IR-VISC 系统 | 第70-71页 |
5.3.4 动态光散射 | 第71页 |
5.3.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多糖的分子形貌 | 第71页 |
5.3.6 多糖甲基化反应 | 第71页 |
5.3.7 甲基化反应产物的水解、还原和乙酰化 | 第71-72页 |
5.3.8 核磁共振分析 | 第7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2-89页 |
5.4.1 高效毛细管电泳检验多糖纯度 | 第72-73页 |
5.4.2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73页 |
5.4.3 SEC-MALLS-IR-VISC | 第73-76页 |
5.4.4 动态光散射 | 第76-78页 |
5.4.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多糖分子的形貌 | 第78-83页 |
5.4.6 多糖 S2 的甲基化分析 | 第83页 |
5.4.7 多糖的 NMR 分析 | 第83-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创新点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