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博传播赋权及其影响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1-19页
    1.1 选题意义和依据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突破第17-19页
        1.3.1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赋权理论的有益补充第17页
        1.3.2 赋权理论、传播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17-18页
        1.3.3 归纳赋权实践的规律,推动赋权理论的本土化进程第18-19页
第2章 微博传播赋权的内涵与特点第19-32页
    2.1 概念界定第19页
        2.1.1 赋权第19页
        2.1.2 微博赋权第19页
    2.2 微博传播中赋权的主客体第19-28页
        2.2.1 微博传播的赋权主体第19-23页
        2.2.2 微博传播的赋权客体第23-28页
    2.3 微博传播赋权的特点第28-32页
        2.3.1 低门槛准入的参与性第28-29页
        2.3.2 信息传播环境的身份半匿名性第29-30页
        2.3.3 实时的信息交互性第30-32页
第3章 微博传播赋权产生的原因及传播路径第32-37页
    3.1 微博传播赋权的原因第32-35页
        3.1.1 新媒体与赋权第32-33页
        3.1.2 网络时代的传播分权第33页
        3.1.3 公民的自我赋权第33-35页
    3.2 微博传播赋权的途径第35-37页
        3.2.1 赋增个人权力第35页
        3.2.2 快速放大公共表达的传播面第35页
        3.2.3 互动促进互助第35-36页
        3.2.4 形成相关的利益群体第36-37页
第4章 微博赋权的体现第37-46页
    4.1 微博传播不同层面的赋权第37-43页
        4.1.1 微博传播对失能个体诉求的赋权第37-39页
        4.1.2 微博传播对人际关系的赋权第39-40页
        4.1.3 微博传播对社会参与的赋权第40-43页
    4.2 微博传播的赋权模式的差异第43-46页
        4.2.1 主动赋权模式第43-44页
        4.2.2 被动赋权模式第44-46页
第5章 微博传播中赋权的影响第46-54页
    5.1 微博传播的赋权的积极影响及对策第46-48页
        5.1.1 增强赋权意识和拓宽赋权渠道第46-47页
        5.1.2 肯定个人价值和弱化公民无权感第47-48页
    5.2 伴随微博传播赋权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建议第48-54页
        5.2.1 微博传播赋权的消极影响第48-51页
        5.2.2 微博传播赋权健康发展的对策第51-54页
结论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影视媒介分析的川剧影视剧传播研究
下一篇:川东北珍珠冲、须四段致密砂岩岩石物理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