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1.2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的概述 | 第10-12页 |
1.2.1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过程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110kV后寺智能站工程的设计必要性及电气设计方案 | 第14-17页 |
2.1 工程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2.2 110kV后寺站电气设计 | 第15-17页 |
2.2.1 设计规模 | 第15页 |
2.2.2 电气主接线 | 第15-16页 |
2.2.3 主要电气参数 | 第16-17页 |
第三章 110kV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及自动化技术方案研究 | 第17-31页 |
3.1 变电站网络架构 | 第17-19页 |
3.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第19-28页 |
3.2.1 五防系统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3.2.2 程序化控制的解决方案 | 第20-22页 |
3.2.3 数据反演功能解决方案 | 第22页 |
3.2.4 测控双重化配置解决方案 | 第22页 |
3.2.5 高级应用 | 第22-24页 |
3.2.6 智能站自动化系统主要配置工具的选择 | 第24-25页 |
3.2.7 在线监测技术方案 | 第25-28页 |
3.3 智能站网络安全技术方案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对组网方式下网络流量的分析 | 第29页 |
3.3.2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在防止外来网络入侵上的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设备配置 | 第31-45页 |
4.1 110kV智能变系统配置方案 | 第31-33页 |
4.1.1 智能变电站站控层间隔设备的配置方案 | 第31页 |
4.1.2 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设备配置方案 | 第31-32页 |
4.1.3 过程层配置方案 | 第32-33页 |
4.2 智能一次设备解决方案 | 第33-39页 |
4.2.1 电子式互感器技术解决方案 | 第33-36页 |
4.2.2 智能终端技术方案 | 第36-37页 |
4.2.3 智能组件技术方案 | 第37-38页 |
4.2.4 户外柜技术方案 | 第38-39页 |
4.3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解决方案 | 第39-45页 |
4.3.1 数字式测控技术方案 | 第39-40页 |
4.3.2 智能变电站数字式变压器保护技术方案 | 第40-41页 |
4.3.3 智能变电站数字式线路保护技术方案 | 第41-42页 |
4.3.4 智能变电站数字式备自投保护技术方案 | 第42-43页 |
4.3.5 智能变电站数字式低压设备技术方案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运行和管理方案 | 第45-54页 |
5.1 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试验方案 | 第45-50页 |
5.1.1 常规检验项目分析和智能站新装置检验项目和重点 | 第45页 |
5.1.2 智能变电站检验项目 | 第45-46页 |
5.1.3 检验类型的划分 | 第46-48页 |
5.1.4 对实施状态检测的建议 | 第48-49页 |
5.1.5 过程层设备验收 | 第49页 |
5.1.6 间隔层设备验收 | 第49页 |
5.1.7 站控层设备验收 | 第49-50页 |
5.2 智能变电站主要设备的运行特点和维护方案 | 第50-54页 |
5.2.1 智能变电站光纤通道数据监视的特点及方法 | 第50页 |
5.2.2 具体监视手段描述 | 第50-51页 |
5.2.3 智能站事故分析的特点 | 第51页 |
5.2.4 智能变电站设备常见的异常状况及处理措施 | 第51-54页 |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系统集成组织实施方案 | 第54-57页 |
6.1 总体方案 | 第54-56页 |
6.1.1 技术协议阶段 | 第55页 |
6.1.2 工程设计阶段 | 第55页 |
6.1.3 生产调试阶段 | 第55-56页 |
6.1.4 系统联调阶段 | 第56页 |
6.2 服务方案 | 第56-57页 |
6.2.1 现场服务阶段 | 第56页 |
6.2.2 后期服务阶段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