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监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隧道监控量测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主要研究路线 | 第12-14页 |
| 2 隧道监控技术理论研究 | 第14-30页 |
| 2.1 概述 | 第14页 |
| 2.2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14-15页 |
| 2.3 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 第15页 |
| 2.4 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25页 |
| 2.4.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2.4.2 必测项目 | 第16-20页 |
| 2.4.3 选测项目 | 第20-25页 |
| 2.5 量测频率及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5-27页 |
| 2.5.1 量测频率 | 第25-26页 |
| 2.5.2 量测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2.6 监测结果对设计修改 | 第27-29页 |
| 2.6.1 根据围岩变形速度修改设计 | 第27-28页 |
| 2.6.2 根据围岩变形最终变形量修改开挖面尺寸 | 第28页 |
| 2.6.3 提高围岩类别、节约投资 | 第28页 |
| 2.6.4 降低围岩类别、加强支护确保工程质量 | 第28-29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兴林隧道工程概况及其监测方案 | 第30-41页 |
| 3.1 工程概况 | 第30-35页 |
| 3.1.1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 3.1.2 气象水文 | 第30-31页 |
| 3.1.3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5页 |
| 3.2 兴林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 第35-40页 |
| 3.2.1 编制依据 | 第35页 |
| 3.2.2 编制原则 | 第35-36页 |
| 3.2.3 监控量测特点 | 第36-37页 |
| 3.2.4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 第37-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兴林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稳定性研究 | 第41-63页 |
| 4.1 回归分析法 | 第41-44页 |
| 4.2 兴林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44-59页 |
| 4.2.1 监控量测实测数据 | 第44-46页 |
| 4.2.2 回归方程的确定 | 第46-58页 |
| 4.2.3 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58-59页 |
| 4.3 兴林隧道施工安全评估 | 第59-61页 |
| 4.3.1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别 | 第59-61页 |
| 4.3.2 兴林隧道预警指标 | 第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5 基于兴林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63-75页 |
| 5.1 有限元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第63页 |
| 5.2 MIDAS GTS简介 | 第63页 |
| 5.3 基于MIDAS/GTS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63-67页 |
| 5.4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67-69页 |
| 5.4.1 计算假定 | 第67-68页 |
| 5.4.2 参数选取 | 第68页 |
| 5.4.3 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 5.5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9-7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 6.1 结论 | 第75页 |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