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9-40页 |
·土壤及地下水石油污染概况 | 第19-20页 |
·土壤及地下水石油污染主要来源 | 第20-22页 |
·石油污染土壤主要修复技术 | 第22-24页 |
·石油污染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 | 第24-27页 |
·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因素 | 第27-31页 |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31-37页 |
·地下水数值模拟基本过程及常用软件 | 第37-40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课题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2章 环境因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43-63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44-45页 |
·实验用土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2页 |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46-48页 |
·鼠李糖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pH变化对鼠李糖脂溶液农面性质的影响 | 第48页 |
·盐度变化对鼠李糖脂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土壤的吸附对鼠李糖脂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49页 |
·鼠李糖脂溶液对柴油的增溶能力 | 第49-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鼠李糖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52-54页 |
·pH变化对鼠李糖脂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盐度变化对鼠李糖脂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5-57页 |
·土壤的吸附对鼠李糖脂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鼠李糖脂溶液对柴油的增溶能力评价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外部条件对鼠李糖脂石油污染物增溶过程影响 | 第63-79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原油-鼠李糖脂溶液界面张力测定 | 第64-65页 |
·鼠李糖脂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65页 |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65-66页 |
·液相中原油组分SAT和PAH的萃取、分离及测定 | 第66-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原油-鼠李糖脂溶液的界面张力 | 第67页 |
·鼠李糖脂对原油组分SAT和PAH增溶能力评价 | 第67-73页 |
·环境因子对鼠李糖脂促进原油组分SAT和PAH增溶行为影响评价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4章 外部条件对鼠李糖脂石油污染物解吸过程影响 | 第79-91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制备 | 第80页 |
·鼠李糖脂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pH值的影响 | 第81页 |
·盐度的影响 | 第81页 |
·土壤中石油组分SAT和PAH测定 | 第81-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0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初始浓度 | 第83页 |
·不同浓度鼠李糖脂溶液对土壤石油污染解吸作用评价 | 第83-86页 |
·不同pH值鼠李糖脂溶液对土壤石油污染解吸作用评价 | 第86-88页 |
·不同盐度的鼠李糖脂溶液对土壤石油污染解吸作用评价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评价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各因素的影响 | 第91-113页 |
·引言 | 第91-93页 |
·实验材料 | 第93-94页 |
·实验用土 | 第93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制备 | 第93-94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94页 |
·实验方法 | 第94-98页 |
·正交试验过程设计 | 第94-96页 |
·实验过程参数控制 | 第96-97页 |
·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的测定 | 第97-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10页 |
·微生物降解过程分析 | 第98-101页 |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第101-105页 |
·因素分析 | 第105-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6章 鼠李糖脂浓度及盐度对土壤石油污染微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 | 第113-129页 |
·引言 | 第113-1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16-117页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116-117页 |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1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7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过程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盐度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过程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微生物降解过程中饱和烃组分变化 | 第124-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7章 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迁移及微生物修复 | 第129-155页 |
·引言 | 第129-130页 |
·实验用砂土及其对柴油的吸附 | 第130-133页 |
·试验用砂 | 第130页 |
·试验用砂对柴油的吸附 | 第130-133页 |
·地下水柴油污染修复物理模型 | 第133-139页 |
·砂箱的装填 | 第133-136页 |
·柴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 第136-137页 |
·表面活性剂强化地下水柴油污染生物修复 | 第137-138页 |
·砂箱实验中柴油的测定方法 | 第138-139页 |
·柴油污染运移数值模型 | 第139-153页 |
·对流-弥散方程 | 第139-140页 |
·数值解法 | 第140-141页 |
·模型概化 | 第141页 |
·模型校正 | 第141-144页 |
·模型检验 | 第144-147页 |
·模型预测 | 第147-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1页 |
·结论 | 第155-157页 |
·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