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45页
    1.1 导电聚合物简介第11-18页
        1.1.1 共轭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第12-15页
            1.1.1.1 氧化还原掺杂第13-14页
            1.1.1.2 质子酸掺杂第14-15页
        1.1.2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5-16页
            1.1.2.1 电化学聚第15页
            1.1.2.2 路易斯酸诱导聚第15-16页
            1.1.2.3 开环置换聚第16页
            1.1.2.4 过渡金属催化偶合聚第16页
        1.1.3 导电聚合物的应用前景第16-18页
            1.1.3.1 电极材料第17页
            1.1.3.2 金属防腐第17页
            1.1.3.3 电显示材料第17-18页
    1.2 导电聚吡咯第18-25页
        1.2.1 导电聚吡咯的合成第18-19页
            1.2.1.1 化学合成第18页
            1.2.1.2 电化学合成第18-19页
        1.2.2 聚吡咯的结构和光谱特性第19-22页
            1.2.2.1 链结构第19页
            1.2.2.2 光谱特性第19-20页
            1.2.2.3 结构稳定性第20-21页
            1.2.2.4 电化学性质第21-22页
        1.2.3 聚吡咯纳米线第22-25页
            1.2.3.1 合成方法第22-24页
            1.2.3.2 导电性能第24-25页
    1.3 化学修饰电极第25-30页
        1.3.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第25-27页
            1.3.1.1 共价键合法第25-26页
            1.3.1.2 吸附法第26页
            1.3.1.3 LB(Langmuir-Blodgett)法第26-27页
            1.3.1.4 SA(Self-assembling)膜法第27页
            1.3.1.5 聚合物薄膜法第27页
            1.3.1.6 组合法第27页
        1.3.2 导电聚合物修饰电极的表征第27-30页
            1.3.2.1 循环伏安法第28页
            1.3.2.2 脉冲伏安法第28页
            1.3.2.3 计时电流法和计时库仑法第28-29页
            1.3.2.4 计时电位法第29页
            1.3.2.5 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第29-30页
    1.4 导电聚合物修饰电极在电催化方面的应用第30-36页
        1.4.1 导电聚吡咯固载杂多酸修饰电极第32-35页
            1.4.1.1 杂多酸的结构第32-34页
            1.4.1.2 杂多酸的电化学性质第34页
            1.4.1.3 杂多酸/聚吡咯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研究第34-35页
        1.4.2 导电聚吡咯固载金属修饰电极第35-36页
    1.5 导电聚合物修饰电极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36-40页
        1.5.1 聚吡咯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36-37页
            1.5.1.1 导电聚合物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36页
            1.5.1.2 聚吡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第36-37页
        1.5.2 聚吡咯气敏、湿敏传感器第37页
        1.5.3 离子传感器第37-40页
            1.5.3.1 聚吡咯阴离子传感器第38-39页
            1.5.3.2 阳离子传感器第39页
            1.5.3.3 pH 传感器第39-40页
    1.6 亚硝酸根离子的分析检测方法第40-44页
        1.6.1 分光光度法第41页
        1.6.2 发光分析法第41页
        1.6.3 色谱分析法第41-42页
        1.6.4 电化学分析法第42-44页
            1.6.4.1 金属修饰电极第42-43页
            1.6.4.2 杂多酸修饰电极第43页
            1.6.4.3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第43页
            1.6.4.4 生物修饰电极第43-44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44-45页
第二章 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质表征第45-58页
    2.1 概述第45页
    2.2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的制备第45-48页
        2.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第45-46页
        2.2.2 实验方法第46页
        2.2.3 PPy 纳米线的合成第46-48页
    2.3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的形貌分析第48-52页
        2.3.1 聚合电位对PPy 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48-49页
        2.3.2 电化学方法对PPy 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49-50页
        2.3.3 吡咯单体浓度对PPy 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50-51页
        2.3.4 电解质浓度对PPy 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51页
        2.3.5 聚合时间对PPy 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51-52页
    2.4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第52-56页
        2.4.1 支持电解液的影响第52-53页
        2.4.2 扫描上限的影响第53-54页
        2.4.3 电解液酸度的影响第54页
        2.4.4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54-56页
    2.5 总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循环伏安法测定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作用第58-73页
    3.1 概述第58页
    3.2 实验方案第58-59页
        3.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第58-59页
        3.2.2 聚吡咯膜电极的制备第59页
        3.2.3 电催化还原实验第5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9-71页
        3.3.1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在酸性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CV)特性第59-60页
        3.3.2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作用第60-63页
        3.3.3 电催化还原电流密度jp 和电解液温度的关系第63-64页
        3.3.4 电催化还原电流密度jp 和扫描速率的关系第64-67页
        3.3.5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聚吡咯膜厚度的关系第67-68页
        3.3.6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电解液酸度的关系第68-70页
        3.3.7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固相萃取计时安培法测定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作用第73-90页
    4.1 概述第73-74页
    4.2 实验方案第74-75页
        4.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第74页
        4.2.2 聚吡咯膜电极的制备第74-75页
        4.2.3 电催化还原实验第75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75-88页
        4.3.1 固相萃取最优电位和时间的确立第75-77页
        4.3.2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亚硝酸钠浓度之间的关系第77-80页
        4.3.3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电解液温度之间的关系第80页
        4.3.4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修饰电极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第80-82页
        4.3.5 电催化还原电流和电解液酸度之间的关系第82页
        4.3.6 干扰离子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82-84页
        4.3.7 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稳定性第84-85页
        4.3.8 检测极限和相对偏差第85页
        4.3.9 扩散系数的测定第85-86页
        4.3.10 催化速率常数的测定第86-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杂多酸-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作用第90-108页
    5.1 概述第90-91页
        5.1.1 电化学沉积法第90页
        5.1.2 吸附法第90-91页
        5.1.3 聚合物掺杂法第91页
    5.2 实验方案第91-93页
        5.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第91-92页
        5.2.2 聚吡咯膜电极的制备第92页
        5.2.3 电催化还原实验第92-9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106页
        5.3.1 PM0120427--/PPy 纳米线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作用第93-95页
        5.3.2 聚吡咯形貌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95-96页
        5.3.3 电解质酸性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96-99页
        5.3.4 电解液种类和干扰离子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99-100页
        5.3.5 电解液温度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100-101页
        5.3.6 膜电极厚度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101-102页
        5.3.7 磷钼酸的掺杂时间对电催化还原电流的影响第102-103页
        5.3.8 检测极限和相对偏差第103-104页
        5.3.9 扩散系数的测定第104-105页
        5.3.10 催化速率常数的测定第105-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电极反应过程动力学研究第108-112页
    6.1 概述第108-109页
    6.2 理论推导第109-110页
    6.3 对实验数据的拟第110-112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1页
发表论文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雄性表型性反转鸡稳定性及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一篇:马流感病毒感染猫的致病模型建立及免疫组织化学病原检测